如何发展关节专业(关节技能)

如何发展关节专业?最近有很多朋友都在问这个问题。还有网友想了解关节技能。对此,碳百科收集了相关的内容,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筚路维艰——中国社会主义路径的五次选择》是一部回顾我社会建设探索之路的历史研究著作。作者萧冬连以极其客观的态度和精练的笔法拨开历史的“迷雾”,将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划分为五个阶段。全书仅18万字,但力透纸背。


“筚路”出自“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意思是驾乘着简陋的柴车,衣衫褴褛地开辟山林中的道路,喻示创业艰难。第一次读这本书已是多年之前,当时作为一名刚刚开始临床训练的年轻骨科医生只是单纯爱好历史,因为兴趣而阅读。如今,我作为北京华信医院(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运动医学的专业组长,在医院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帮助下,经过多年的努力把运动医学专业从无到有建设起来,重温此书竟另有一番感触。通过对我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历程的再次回顾,获得了一些对自己专业发展规划的提示和借鉴,我鼓足勇气分享出来,与大家共勉!


、专业方向的选择和准备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初期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这个阶段是为全面进入社会主义建设进行物质准备、理论准备和思想准备。


个人的成长也是如此,需要不断进行准备,也要一次次作出选择。同很多青年医生一样,专业方向的选择和准备也是我成长之初的烦恼。2011年刚到我院骨科参加工作的时候,科室最主要的业务内容是创伤,占到总手术量60%以上,其余的诊疗则涵盖脊柱、骨病、儿童骨科及关节等专业。两年多的日子里,我几乎天天吃住在科室,经过临床基本技术和临床理论积累后,我开始对自己的专业方向有所思考。特别是清华大学引进英国爱丁堡大学Daniel Porter教授作为我院骨科主任,我便接触到了早期的关节镜手术。我最先想到的是运动医学专业,源于我非常喜欢运动,和运动人群有共同语言,能够感受到大家对于运动伤病的担忧和重返赛场的迫切需求。而作为从清华大学毕业的人,还有着想自己闯出一条道路的冲劲,因此就想尝试向运动医学专业方向发展。

2011年,清华大学医学博士毕业

而在早期专业方向的准备工作上,我主要专注于临床基本功和基本理论的积累,对于骨科专业来说,解剖是基本理论中的重中之中,现在回想起来,那个时候积累的大量临床解剖和功能解剖知识对我后来的手术和康复观念都起到了重要的支撑。后来,我还获得了赴美国爱荷华大学医院和约翰•霍普金斯医院访问学习的机会,开始形成对运动医学诊疗体系整体的框架认识后,丰富技术和理论,运动医学专业的初步轮廓在自己心里逐步建立起来。

为运动员提供运动医学方面的指导

在这个阶段,技术和理论的储备非常重要,但更多的是迈出第一步的勇气,这勇气来自于个人的乐观精神,也来自于科室领导、老师和同仁的鼓励和支持,更来自于为患者解决病痛的初衷。“如果你是谨慎的人,这个时候就要大胆一点;如果你是个思路比较粗犷的人,这个时候就要谨慎一点。”只要基本条件具备就要积极的开始着手实际工作,不要总是给自己找各种各样的准备不充分,条件不成熟等借口和理由。因为挫折、困难和非议总不可避免会出现在前行的路上,怕,就不要出发!


、诊疗体系和学科的搭建

在完成专业方向的选择和初期准备后,便是有针对地进行具体的建设工作。外科医生容易陷入过度追求手术技术的“死胡同”,一个科学的治疗体系不仅要有全面、多样的治疗方式,更要求有发展的先后次序。


运动医学的外科治疗体系中关节镜技术是核心,膝关节技术最传统,肩关节技术越来越成熟普及,而髋关节技术是难点也是热点。所以我优先向同行学习围绕膝关节技术为中心的诊疗路径、回访手段等。另一个是全面的问题,要多做调研,多倾听患者的意见,不要把自己局限地定义成一个手术医生而排斥其他观点。


在学科搭建上,要遵循“临床为本、教学为要、科研赋能”的框架次序,不能因为刚起步、规模小就忽略学科结构的完整。运动医学的很多前辈都强调:“功能至上是运动医学的灵魂。关节镜技术不是运动医学,不要自我陶醉于自己技术的小世界中,不要做手术匠”。多去和患者交流,才能知道每个个体真切的需求,才能知道自己的技术是否达到预期目的。达到一定技术积累后,要积极参与和组织教学活动,因为在教学的过程中会让自己重新推敲每一个细节,授课人是最大的受益方。


此外,还要乐于、敢于和同行们分享自己的技术、真实的想法及体验,每一次学术交流都是自我检验的良机;发掘整理临床问题是每一个临床医生义不容辞的责任,临床问题的发掘、整理和研究需要通过科学的方法形成具有说服力的证据,最终有希望反哺临床工作,提高临床服务质量。


三、发展创新的动力

提升人民获得感是中国共产砥砺奋进的不竭动力。同样的,医学专业发展创新的最大动力是为了满足患者更高的就医需求。毫无疑问,提高患者的体验是核心,还要让整个诊疗系统都受益。具体说,就是以患者的诉求为出发点,想办法让所有和运动医学诊疗体系相关的诊疗提高效率,效益优化。这便是我理解的“让多数人受益”!


在“以临床为本”的“让多数人受益”过程中,我主要是“做减法”。


第一个“减法”是把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与本专业最密切的环节上,和其他兄弟科室有交叉的业务分流出去,这其实也得益于我院这几年诊疗项目的丰富,为“做减法”创造了条件,这样我会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提高服务质量上,同时患者也获得了更高质量的服务。例如,我们的运动医学和麻醉科疼痛门诊一直保持非常好的合作关系。关于这一点我是这样认识的,首先,诊断、外科治疗和术后康复是我专业最密切的环节,同时我要保证在门诊和患者的沟通时间。那么在明确诊断的前提下,比如封闭治疗的方式,我必须掌握。但是疼痛科的同仁一样可以完成,甚至比我做得更好。这样患者可以得到更高质量的服务,我则获得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提高服务和业务水平,兄弟科室也能获得更多患者的信任。这就是“以临床为本”的“让多数人受益”。其次,分流患者不分流服务,始终与疼痛门诊及患者保持联系,将患者的反馈及时与兄弟科室沟通分享。治疗的时候有哪些问题?原因是什么?我们改进的空间在哪?如何和那些需要进一步治疗的患者保持联系?回答好这些实际问题,也就提高了整个诊疗体系的水平和效率。

和团队为患者手术中

第二个“减法”是严格控制手术指征和管理患者密度。手术指征是客观的,但是医生的解释倾向和患者的价值取向往往是主观的。在门诊与患者交流时我经常阐述的观点是:再微创的手术也不如不做手术;手术一定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可做可不做的手术不做。这种干脆清晰的态度确实赢得了很多患者的信任。在管理患者密度方面,我会有意识地控制入院患者数量,不盲目增加。我们专业是一个刚刚起步的专业,人员梯队不成熟、不完整,要保持前进就要挤出时间和精力学习、总结、思考、再学习,并且通过同多个兄弟医院的运动医学科进行手术量的横向比较。目前,手术的数量和质量基本持平,而我们还不断有新的业务计划准备实施,目前的“减法”,是为了未来更好地做加法。另外,运动医学的患者住院时间短、周转快,短时间安排多个患者,科室护理工作密度会非常高。而考虑到目前骨科业务仍以创伤为主,无论从床位安排还是护理质量,我们本着患者体验至上的前提,也会从科室整体的实际情况出发,合理的安排患者,这也是通过分析总结运动医学患者特点得出的经验。我觉得伴随科室发展而同步成长,这也是一种“以临床为本”的“让多数人受益”。


四、走出去,很重要

改革开放初期,组团赴发达国家和地区学习考察,对推动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而后出现的翻译浪潮,也带给了中国更多的新观点、新思想。所以,走出去接触新思路、新观点很重要!


参加学术交流有两种,一种是“人走出去,带回来新思想、新观点”,这对于医生的成长和专业发展非常重要,但也需要投入不少的精力和时间。特别是当理念遇到瓶颈的时候,闭门读书不能解决问题的时候,一定不要用工作量来麻醉自己,要把眼光放在到外边去。我开展运动医学专业工作后的一段时间里,虽然患者数和手术量不断在增加,但是我感觉自己没有掌握运动医学的“语言”,不清楚到底应该如何把握运动医学的学科方向?困惑于怎么样去发现和整理运动医学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以技术交流为主的各种运动医学会议中鲜有人提及,但是我始终没有放弃,我能做的就是努力寻找机会,多去向那些“跑在前面的人”请教。后来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我参加了国家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周敬滨主任组织的北京运动医学青年论坛,在那次的论坛上,积水潭医院运动医学科的冯华主任分享了他在运动医学领域多年的研究经验、方法和方向。自那时起,让我对运动医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运动医学中的循证医学更加重视,也坚定了我把“走出去”作为自我发展和不断创新的重要思路。我更应该感谢周敬滨主任一直坚持“开放、自由、平等”的办会精神,每届论坛都倾注了大量心血,为很多运动医学医生提供了成长的土壤。


另一种是“思想观点走出去,带回来人”。作为外科医生能够受到同行的邀请进行技术交流,这是技术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标志。近年随着专业发展,我获得了一些同行的认可,开始获得越来越多的技术交流机会,并逐步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沟通和分享我的诊疗结构和诊疗价值观。一个专业的形成和建立构架不是简单的从“鱼”到“渔”,很多有志于从事运动医学专业的医生和我当年面临的困惑一样,进修学习到了技术,但是感到工作仍然难以开展。技术的差距只影响专业发展的水平和速度,而诊疗结构和价值观决定专业的生命力。我能够切身体会到他们的“痛处”,所以作为一名运动医学医生,靠着教学和科研的点滴积累和严谨的学术态度总是能在一些学术交流场合传递我的诊疗价值观,结果总会打动一些和我有着类似梦想的同道而获得共鸣。在这些交流中,输出观点的同时也是对自我体系的检验,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患者结构中外地患者逐渐增多,还出现了经外地患者介绍的当地患者。

在学术会议上分享交流


结语

回想起2011年我从清华大学博士毕业时,时任校长顾秉林的话语令我记忆犹新:“有抱怨和批评还远远不够,更不能因此嘲笑和怀疑一切,而要善于从复杂的局面中找到解决问题、改变现实的道路。我们要有批判、更要有建设,要有质疑、更要有行动,要有想法、更要有办法。我们不是旁观者,不是过客,我们有责任为社会的进步作出自己的一份努力。”


特别是近些年,在清华大学积极推动医学发展的大好时机下,我们医院人才辈出,我从他们身上也汲取了很多营养。这得益于医院和科室的各级领导给予我极大的自由发展空间,得益于各个科室同僚以及清华校友对我的认可、帮助和鼓励。我院的运动医学专业,目前只能说初具雏形,未来的道路还很长。特别是在发展的关键时期,经历了新冠肺炎疫情的重大影响,我抱怨过,也怀疑过。在困难的时候我温故而知新,重读《筚路维艰》,给了我新的感受,得到很大启发,也给了我继续前行的动力!


我们只是偶遇波折,在一个最好的时代!


作者:骨科 李非

本文地址: https://www.tanjiaoyicn.com/n/825.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部分来源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或其他公众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联系我们

    93840186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baban38@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