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墨是什么(古法徽墨是什么)

徽墨是什么?最近有很多网友都在搜这个问题。还有一部分人想搞清楚古法徽墨是什么。对此,碳百科准备了相关的教程,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形容一种东西金贵,经常会拿黄金同其对比,比如有名的,“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在文墨圈流行的一句话是“一两黄金一两墨”,这里的“墨”就是有名的“徽墨”,很多人理解不了,一块小小的墨凭什么卖这么贵?

徽墨大名鼎鼎

徽墨在我国,其盛名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国的唐代,南唐后主李煜得到奚氏墨,视为珍宝。宋元时期的墨工在前人的基础上,添加药物做成药墨,自此,墨不再仅仅是消耗品,也成了工艺品和收藏品。到了明代中后期,徽州成了全国制墨业的中心。清代,徽墨产量激增。

而在1915年的巴拿马世界博览会上,徽墨更是斩获金奖称号。

说起巴拿马世界博览会,可能多数人并不陌生。对,就是被茅台拿来做宣传的那个巴拿马世界博览会,茅台宣称自己在1915年的巴拿马世界博览会上获得金奖,并将其标注在官方网站上,只不过有人深扒历史发现这个奖可能名不副实,具体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查找资料。

就连茅台都要拿1915年的巴拿马世界博览会宣传,可见当时金奖的含金量之高,也可见徽墨的厉害,不仅是获得国内的认可,还获得了国外的认可。

2015年12月,徽墨成功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是安徽黄山市和宣城市的特产。

“徽墨”凭什么这么贵?

徽墨的“贵”可以分为几个层面,分别是用材“贵”,制作工艺“贵”,品质“贵”。

一、用材“贵”

徽墨根据所用材料的不同,可以分为油烟墨、松烟墨和炭黑墨三种。其中比较常见的就是油烟墨和松烟墨。

相比较而言松烟墨的历史更加悠久,但因为松烟墨选用肥腻、粗壮的古松树作为原料最佳,但古松树的生长周期长,大量砍伐之后导致资源匮乏,宋代晁贯之在《墨经》中这样描述:“自昔东山之松,色泽肥腻,性质沉重,品惟上上,然今不复有,今其所有者,才十余岁之松。”

后面就有了油烟墨,油烟墨主要是以一些特定的植物油或动物油作为燃料,取烟后加工而成的,常用的有桐油烟、菜籽油烟、胡麻油烟、猪油烟等,油烟墨中最贵的是宋徽宗首创的苏合油烟,最常用的是桐油烟,因为相比较而言桐油烟的颜色、色泽优质,而且取烟相对容易。

好的墨中还会加入麝香、冰片、金箔等中药材,以及皮胶、骨胶、香料等原料。而成就制墨宗师胡天注的是一种名为“八宝五胆药墨”的墨,墨中就含有熊胆、蛇胆、青鱼胆、牛胆、猪胆5胆,和水牛角、羚羊角、蟾酥、珍珠、牛黄、麝香、朱砂等8宝,熊胆、羚羊角、牛黄、朱砂等都是有名而不可多得的中药材。

二、制作工艺“贵”

有了优质的原材料,还需要配以精湛的手艺,才能做出优质的墨。一块好墨从原材料到成品需要炼烟、和胶、杵捣、成型、晾墨、锉边、洗水、填金、装潢等一系列工序,而每一道工序都有极为严苛的要求。

油烟墨的炼烟要求工人在一个封闭的高温烟房中,点起铜油灯,在灯上盖一只瓷碗,利用桐油燃烧产生的黑烟将碗熏黑,上面会形成一层薄薄的粉末,将粉末取出才能得到制墨的原料。同等重量的烟煤,体积越大,比重越轻,颗粒越细,质量越好,为了获得优质的烟,工人需要不停的拨灯芯、添油和扫烟。对于取烟的场景,古有诗云:“烟房点烟实难熬,赤身喘气入阴槽。熬尽灯油沥尽胆,留取乌金千秋照”。

有了好烟,还需要好胶来配,胶常用的就是猪骨头和牛骨头熬制的胶,高级油烟墨里面的胶是阿胶。

将原料按照比例混合成墨料,然后要将墨料蒸透,蒸透的磨料需要锤打坯方可进入下一步定型。

定型后的墨还需要晾晒数月乃至半年,要求晾晒的墨不能被风吹,不能被火烤,也不能被光晒,需要墨条中的水分自然散发出来。后面还需要对墨块进行打磨,描金、装潢等工序,至此一碗桐油或者一块松木才变成了人们口中的“徽墨”。

三、品质“贵”

一块上好的徽墨,要求“色”和“香”俱全,色的方面要求其具有色泽黑润,落纸如漆的特点,“味”要有浓郁的香味,要想有“味”,就需要在墨中加入麝香、冰片、金箔、珍珠粉等中药材,以及各种香料。

徽墨素有“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一点如漆、万载存真”的美誉。

虽然徽墨远赴盛名,历史悠久,但据媒体报道,当前千年徽墨,后继乏人。就连全国有名的老字号——老胡开文墨厂的制墨车间的工人最年轻的都已经超过50岁了,因为制墨的工作既累又脏,现代墨汁的推广使用,电脑的普及让徽墨日渐式微,除了书画家和收藏家仍欣然以求之外,更多的只是作为旅游纪念品或工艺品,也就没人再愿意为其高价买单。创造不出价值,也就没有年轻人愿意耐下心来学习这门手艺。

希望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工艺都能延续下去,更希望其能走向全球。可现在就连延续几千年的过年放鞭炮都被禁止了,还能靠什么去让年轻人接受传统文化,不接受又如何喜爱,当其成为小众也就离灭亡不远了。

本文地址: https://www.tanjiaoyicn.com/n/33162.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部分来源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或其他公众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5条)
  • 支踌贿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将来还能传承下来多少
  • 车巫
    相对来讲是有国人欢喜而己。。有市场需求就有传承。否则就是往事。。
  • 商詹
    图片评论
  • 涂觅宋
    转发了
  • 时浚阵
    转发了

    联系我们

    93840186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baban38@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