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出现在哪个朝代(甲骨文出现在哪个朝代在哪里发掘出来的)

最近有很多兄弟都十分关心甲骨文出现在哪个朝代这个问题。还有少部分人想知道甲骨文出现在哪个朝代在哪里发掘出来的。对此,碳百科准备了相关的内容,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1938年,书法家程潜在黄帝陵题词,第一次将黄帝定位于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四十年后的1980年,第一次大规模祭黄的公告中明确使用这一概念,随后邮电部发行的“人文初祖殿”邮票,使得黄帝“人文初祖”传播到了全国。

古史相传,黄帝之前没有衣裳屋宇,自黄帝始才有了衣服、房屋、舟车、耕作和蒸谷为饭,采药为医,创字为文等等,说明黄帝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也是中华文明及生活方式的缔造者,可以说黄帝既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又培育了中华民族崇尚文明的人文精神,这就是中国人公认黄帝是“人文初祖”、五帝之首的原因。

从民族感情上说,黄帝地位不容动摇,但随着地下文物的不断挺身而出,尤其甲骨文中的姬与姜字出现,或将改写黄帝的历史。

01:古史中的姬与姜

古史相传,黄帝与炎帝皆以河流名称为姓,即黄帝以姬水为姓,炎帝以姜水为姓。

郦道元《水经注·渭水》记载:“岐水又东迳姜氏城南,为姜水。”认为姜水是岐水的一段,在陕西宝鸡附近。如今,在宝鸡南有一村庄叫姜城堡,旁边有一清姜河,由于这里有一个仰韶文化遗址,因此不少学者认为这里就是炎帝诞生地。

至于姬水,古籍中没有明确记载,但通过史料与考古,学者们大致认定是在陕西北部或甘肃天水一带,与“姜水”一样,“姬水”位于渭河中上游地区。

以上古时代的交通条件,炎帝与黄帝活动范围应该相近,不太可能一会跑到河南、一会跑到河北、一会跑到山西.......那是神话不是历史。因此,姜水与姬水同处于渭河中上游地区是比较可靠的结论。

但这里有一个令人惊奇的地方,即无论是姬还是姜字型中,都没有一滴水,不太符合中国人的造字原则。与河流有关的文字中,如“江河”、“济水”、“渭水”等,都有水的形状,这是中国先民的造字思维逻辑,为何“姬”、“姜”字中无水,古史中却提到黄帝炎帝以河流为姓?

02:甲骨文中的“姬”

古史相传,黄帝因长居姬水,故而以姬为姓,是姬姓第一人。

艺术源于生活,文字始于现实表达需求,由此才会应运而生。按照古史中的黄帝记载,黄帝大约出生于公元前2717年,如果黄帝以姬为姓,那么姬字差不多应该在这一时间诞生,但就目前考古事实而论,姬字始见于甲骨文,距今只有3300余年。

甲骨文中的“姬”字,是左右结构(见下图),由“女”与“”(yí,不是“臣”)构成。“女”表义,与“母”表意相同,没有区别;“”是“䇫”(篦子,一种密齿的梳头用具)的本字,表声,合起来就是女子梳头。

通过“姬”字构成,首先可以确定,姬字与女性有关,与河流无关,大约是目前学界普遍观点,即古代姓氏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上古八大姓其余七个与之一样,都有女字部分。

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因此很多文字在甲骨文之前,必然有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如果在甲骨文之前,姬字就已经存在,或考古还没有发现,或有另外的表达方式,那么从姬字角度来说,黄帝因水得姓应该不可信,但古史描述的黄帝的其余部分历史未必没有道理。但如果商朝始造姬字,那么黄帝的历史无疑真要被颠覆,存在时代、五帝之首等都要被改写。

03:甲骨文中的“姜”字

透过甲骨文,很难确认“姬”字是不是始于商朝,但通过研究与姬字息息相关的姜字,却有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意外效果。

《国语·晋语四》记载:“炎帝以姜水成,黄帝以姬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几乎所有古史中都记载,炎帝在前、黄帝在后,炎帝姓姜、黄帝姓姬,炎帝是一个部落首领的固定称号,黄帝可能与之相似。鉴于炎帝与黄帝关系的特殊性,因此研究“姜”字对黄帝历史也有所帮助。

甲骨文中的“姜”字结构简洁,为上下结构:上部为羊角,下部为女人,像是戴有羊角的女人,初始本意与女人、羊有关,其中羊可以引申为放牧,因此“姜”应该是放牧民族中的女人。

单纯只看“姜”字,很难发现其民族属性,但“羌”字给了答案。“羌”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有二种形式:一,犹如一个有羊角的人,或一个头戴羊角头饰的人(见下图4);二,除了有羊角的人之外,字型上还多了一些绳索之类的东西(见下图1-3)。

通过甲骨文卜辞可知,商羌双方长期敌对交战,中国第一女帅妇好就经常远征羌人,因此商朝创造的“羌”字,起初是指羌人战俘,后来去掉绳索,将羌人看成一个国家。可见,“羌”字应该是商朝人创造。

由于“羌”与“姜”字型高度相似,因此李学勤、孙中运等学者认为,羌和姜本义都是羌人,只是性别不同罢了,“羌”是男羌人,“姜”则是女羌人。后来作为民族称“羌”,作为姓氏称“姜”。

文字的创造始于现实表达需求,由于商羌长期处于敌对关系,商朝经常出兵征讨甘肃、陕西、河套地区一带的方国,从现实表达需求来说,商朝有充分的造字冲动与需求,于是商朝创造了“羌”与“姜”。可见,这两个字大概率都是始于商朝,背后反映的是古史中炎帝姜姓之说不太可信。

根据古史记载,黄帝推翻最后一任炎帝建立了统治,或黄帝与炎帝处于同一时代,距今都有5000年左右。但如果“姜”字始于商朝,那么炎帝历史就值得商榷了,与炎帝时代相近的黄帝的历史自然也该被质疑。

通过甲骨文中的“姬”与“姜”字可知,黄帝或炎帝应该不是因水得姓,应该反过来说才对,就是姬水、姜水因人而得名。至于其具体演变过程,如今已经无法得知了。

但由于甲骨文是一种成熟文字,因此“姬”与“姜”也都可能始于商朝之前,或者商朝之前完全是另一种写法,甚至其文字含义都大相径庭,因此透过甲骨文中的“姬”与“姜”字,可以质疑黄帝历史,但却不能简单的否定黄帝历史。

不过,种种考古发现却又表明,黄帝历史距今可能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长,而是后人将他拔高了,学者沈长云在《再说黄帝与石峁古城》中指出,黄帝是距今4000余年的石峁古城主人时,有一番精彩论述,也变相的解释了甲骨文中为何没有黄帝的记载:

因此,黄帝、炎帝的时代,未必比尧舜禹时代更早,只是黄帝、炎帝是周人祖先的缘故,在周朝建立之后就将他们排在前面,从而慢慢的成为了天下共祖。

岁月变迁,沧海桑田,如今黄帝或炎帝已不再是历史上的某个人,而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精神符号,黄帝是不是五帝之首,是不是石峁古城的主人,或者只是商朝时期西部某一部落的酋长,如今意义不大。

参考资料:《甲文编》等

本文地址: https://www.tanjiaoyicn.com/n/30064.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部分来源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或其他公众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20条)
  • 南宫继
    楼主说得对!姬水、姜水是因地名而得水名。 姬字形意字,本义母亲在摇篮旁。女字旁的那个部件是竹编摇篮。这个字的衍生字除了姬字,还有有颐字。颐字,本义下巴。 下巴和摇篮有一个共同的,就是都可以来回摆动。摇篮依靠轴来回摆动,下颌骨依靠颌关节来回摆动(见附图)。 姜或者羌,从甲骨文看是人戴着羊头头饰,或许是最早驯服羊的部族喜欢以羊头做头饰,因此创造了姜和羌两个字,姜指这个部族都女子,羌指这个部族都男子。又或者是部族首领戴羊头头饰,并且以此为族徽。
  • 莫择
    姬、姜的描述并不符合史料。 即便夏放一边,商末境内大量的姜姓贵族不可能是石头里蹦出来的,更不可能是西北掳来的。 周能得天下很大程度要归功于于对商的内部瓦解,而这又归功于其与“姜”姓的结盟,姜姓在商是有巨大影响力的
  • 戎编
    古代判断远古也以现代人看古代一样!靠猜来判断字之变化!主轴之文字之前以意念交流之前呢???反证现在的人不会相信意念交流!所以见证更早的古代,远古,太古的历史,需要人类进化,否则没有意义讨论!
  • 赏曳
    我是学地理的,只是提醒一下,不要拿现在的地理环境去探讨上古。上古时期中原就是现在的江南。
  • 乐正蛆
    [捂脸][捂脸][捂脸]内个,舜帝居沩水,姓妫[我想静静]上古姓氏大部分都是女字旁,河流也未必有水字旁。这个不是否定的方法吧。 姬右边这个梳子,传说是黄帝老婆发明的,这个字应该是要纪念这个功绩。 姜不是甲骨文才出土的,以前有很多刻画符号,不成体系,但是姜这个符号还是有的。最开始出现在中原,有畤峪人用过这个符号。
  • 有凋蕊
    商有大量冷兵器应用,黄炎蚩尤时,蚩尤才会治练术,三星堆青铜器的出土,他们之间先后顺序怎么讲?
  • 樊堡
    黄帝就是土地,黄土高天,黄就是土,易经等很多经典都这么描述,所以黄帝是以黄土为生产资本的部落。炎帝就是掌握火种的人,以烧烤生存的种族,是牧民,所以炎帝应该更早一些。 作者既然肯定尧舜禹,就不能怀疑炎黄。文字不太可能是因一时的需要创造的,肯定是长期生活的积淀,甲骨文虽在商,但商人可能只是使用,他们只是有了更好的书写能力和工具,让他们的记录留存了下来,以前的记录可能只是写在一片平整的土地上。
  • 辛课
    乱弹琴!古文讲炎帝降生于姜水河畔,故于姜为姓,不是说以水为姓,黄帝降生于姫水河畔,故于姬为姓,有什么不对,难道来姓姜水或姬水复姓吗?
  • 廖傀
    《説文解字》:黃,地之色也。从田从炗,炗亦聲。炗,古文光。 黄帝指的就是早晨从地面初生的太阳,炎帝不用说了,很多文献都有提到炎帝太阳神的身份,所谓炎黄二帝根本不是姬姓和姜姓的祖先,是从上古延续下来的太阳神崇拜,太昊,少昊,高阳,帝俊,东皇,羲和,伏曦,炎黄,研究上古神话传说,你会发现所有的至高神不可避免的都会指向太阳。中国人以祖先为神,神是自然的抽象表达,除了太阳还能有那种自然现象对人影响最大呢。
  • 华墟恕
    记载黄帝部落是后人记载,那是好像以前地名命名是某族姓氏来命名,如陈家沟,李家沱一个道理,命名为姬水,是根据同理,是说姬姓部落聚居的那条河流,先有部落姓氏,然后才有地名,如此浅显道理都不懂,还来说文解字,多下点功夫在求学之路上,好吗?[捂脸][捂脸][捂脸][灵光一闪][灵光一闪][灵光一闪]
  • 瞿逆
    先有姬姜,再有姬姜水。先有氏再有姓。轩辕氏的前身为弇兹氏,神农氏的前身为烈山氏。他们同属华胥母系氏族联盟。后来两大氏族从华胥的风姓分支,改为姬姜。从甘肃天水,陕西蓝田的华胥联盟脱离,不断迁徙。分别定居姬水,姜水。
  • 鲁挝剑
    姬水(吉水),姜水(江水),吉水盘古,江水是峡江。密码文字,是地名,并非姓氏。 黄帝大年初一零点零分零秒出生的,十二生肖里记载的很清楚,时候。时,日一寸远,也就是一天的未尾,等待第二天的开始,因此叫时候,一天过去候着第二天的到来这个时间点上出生的,之所以叫生肖,黄帝生下来就姓肖,新的一天开始,过了晚上十二点就属第二天,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把大地万物染成金黄争,故而叫黄帝,太阳落山叫黄昏,昏,日氏。昏又叫昏暗,这就引申出月亮,肖,小,月。因此黄帝的始氏就是日月的组合,肖,月亮下去了上面又有太阳的光芒。 然而月又代表炎帝(阴),太阳代表黄帝(阳),再来看黄字,黄,共同的由来。 龍,把二移到左边就是二肖龙。 炎帝其实姓李,树木下捡到的孩子,故取名李姓,黄帝的爷爷奶奶把她的来历隐瞒,炎帝早三天出世,隐瞒说黄帝的母亲生了一对双胞胎,因此也跟黄帝姓肖,肖家二龙。
  • 秦堰
    炎黄就是在河北涿鹿一带活动,且发生了“阪泉大战”,炎黄族的民族大融合,也发生在这里!这个地方靠近北京,有山有水,也有很多原始社会后期古人类活动遗迹,如著名的山顶洞人,泥河湾人!史记有“黄帝死,葬桥山”的记载,有现代的桥山为证!
  • 符太炊
    看姜字,感觉是说一个美女很多的部族,应与羌的造字不同,羌族除了男人也有女人啊,如果把羌字代表羌族的男人,姜字代表羌族的女人,这个说不通。 在国内游玩得多,感觉上古时期的炎帝、舜帝、大禹几位的陵墓都在南方,考古发现良渚文化、三星堆文化等也是在南方。是否在四五千年前,长江以南就已经是很发达的的地区,黄帝一族从西北方进入南方与炎帝一族融合,合并成华夏族,一直传承到夏朝,后被商人灭亡之后,中央政权才在河南一带建立。 看三星堆的立人像我们会发现那时的服装已经是很有文化底蕴的了,其服装中国人一直传承了很长的时间。所以,中国的文明不似在商之后才开始,其文字也不应该起始于商,可能夏之前的文字载体不适合保存,所以我们现在才没有发现。就如我们现在只用纸写字,不在其他质地的东西上留下文字,过几千年之后,后人会不会说我们这时期是没有文字的?
  • 锺母
    对于有文字之前的古人,应该先分析其姓名的音,文字是后出的,从字分析其意思,是倒果为因。好比伏羲,他的名字,音是一样的,但记录就有不同的文字
  • 车持
    姬水姜水,哪么这个姬丶姜从何而来?所以,应该是先有人活动并有了名字,而后才命名了这块土地和流水,到后来把姬水姜水那地方的人们以此为姓,并反推姬水边姓姬,姜水边姓姜,那是错的。正确说法,应该是有个自称姬的人落户那区域,并发展壮大成族成部落。
  • 华须
    提供另一个思路:上古战胜族通常会更改战败族的称呼,所以姜改为羌非常合理。但是有可能姜、羌都不是原姓。因水得姓的说法,则明显有后人杜撰的成分在里面。老子说名可名非常名,上古先人一定是先名己,再名水的。不可能人类文明出现以前河流的名字先写在河里了已经,对吧?
  • 戴啥照
    黄帝姓公孙,名轩辕,居住在轩辕丘!
  • 邵石感
    感觉姬字应该是种田的女人,左侧不是梳子,是农具,头上不是头发是禾苗;姜字应该是牧羊的女人,前边是羊,后边跟着一个女人。所以上古两姓,一个出自农耕民族,一个出自游牧民族。黄帝是带草字头的,也是农耕标志,炎帝则是生起的篝火,游牧民族现在仍有此习惯。后来民族融合形成了统一民族。
  • 温时
    从文字去考古研究当然是一條路,但用文字去考察黄帝,炎帝就不妥了!上古的历史,很多是口耳相传,原因很简单,那時文字尚不成熟,甚至还没有出现。推测黄帝時代,应该有姬字出现是没有道理的,用商朝在出现的甲骨文字去否定上古口耳相传的历史!這和目前西方学术界因为没有看到夏朝文字就否定夏朝的存在是一脉相承,同一个思路啊!

    联系我们

    93840186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baban38@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