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地为牢什么意思(男人说画地为牢什么意思)

最近有很多网友都在搜画地为牢什么意思这个问题。还有网友想搞清楚男人说画地为牢什么意思。对此,碳百科准备了相关的内容,希望能为你解除疑惑。

人没有敬畏就不能自律

人没有敬畏就不能自律

成语 画地为牢严于律己

解释 在地上画个圈当作监狱,比喻只许在指定的范围内活动。后者指严格约束自己。

出处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

宋·陈亮《谢曾察院君》:“严于律己,出而见之事功。”

古时候,人们在地上画一个“圈”当作监狱,将犯罪或犯了错误的人圈在里面,四周无人看守,让犯人自己反省,这并不是天方夜谭故事。

相传画地为牢是上古时皋陶发明的。他是舜帝的司法长官,被认为是“司法鼻祖”。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写道:“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意思是对士大夫只需要在地上画个圈,令犯罪者立圈中作为监牢,按势不可进入。“画地为牢”的成语由此而得。

先秦时刑律宽缓,人们都很自律。如果有人犯了错误,在地上画个圈,把他放入圈里以示惩罚。哪怕他身边空无一人,他也不会走出圈子半步。这个“牢”关住一颗愿意忏悔的心,而不是实实在在的身体。从更深意义上来看,人需要自律,被处罚画地为牢,无人看守,就是让这个人在里面好好反省自己的错误。约束他的不是地上画的圈,而是他内心的自律。

《武王伐纣平话》中有:“姬昌(周文王)画地为牢,刻木为吏;洽政恤民,囹圄皆空。”只要画地为牢,刻木为吏,体恤百姓,牢狱也会变空。《封神演义》第二十三回中写道:“文王曰:‘武吉既打死看门武士,理当抵命。’随即就在南门画地为牢,竖木为吏,将武吉禁于此间。”依此看来,古人在不自由中寻找自由,也可以在自由中设置不自由。

画地为牢是靠什么维持自律呢?有人说,靠鬼神监督,古时候,人们相信头上三尺有神灵,对神的敬畏来源于宗教。基督教天主教是靠上帝监督,有临终忏悔仪式,这是受上帝审判,人人都敬畏。而佛教是今生来世,善恶相报。让大家明白因果相报,怕鬼神惩罚,怕来世受罪,就得注意自己的言行,老老实实守规矩,即使没人看见,也不敢越雷池一步。

中国人的信仰,不单单依靠宗教里的“头上三尺有神明”支撑。它还寄寓在幼时爷爷奶奶讲给你听的故事里,寄寓在《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经典著作里,以及无数典籍与文化传统中,一句话,就是从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中,懂得一个人的“为人之道”。

明代当过四朝宰相的徐溥,平时不断检点自己言行,在求学的书桌上,放了两个瓶子,若做了件坏事,说了句坏话,就在瓶子里放一粒黑豆,做了好事就在另一个瓶子里放一粒黄豆。开始时,黑豆多,黄豆少,他不断反省鞭策自己,渐渐地,瓶中的黄豆越积越多,黑豆渐渐少去。直到后来为官,他还保留这一习惯。凭着这种持久约束,不断修炼自我,徐溥终于成为一代名臣。

“徐溥储豆”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最重要的就是敬畏二字。有了敬,有了畏,才知道什么是好的,就敬它;什么是不好的,就畏它,这就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为人之道。

“道”是什么?中间一个“首”字,旁边一个“辶”。首,就是脑袋,代表思想;“辶”,就是行动和步伐。有想法,然后付诸行动;有行动,也要伴之思考。每个人都晓得“50 岁知天命”,但往往忽视另一句话:“五十因读《易》而无大过”。孔子因为五十岁读通了《易》,对因果缘起的道理,有了更深的了解,行为没有大的过失,懂得了敬畏,才认为“五十而知天命”。只有懂得敬畏的人,才谨慎自己的言行,无大过失。

孔子又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就是要责己重,待人轻。唐代韩愈在《原毁》中说:古代君子,要求自己严格周密,要求别人宽容简约。现在的所谓“君子”不是这样,他要求别人又多又全,要求自己却少之又少;对外欺骗别人,对内欺骗自己良心。

尽管古人一直要树立严以自律的道德标准,但收效甚微。因为贪婪是人的本性,是人性的阴暗面。为了追名逐利,物欲横流,如蚊嗜血,就会道德沦丧,没有自律。还有句古话叫“贫贱夫妻百事哀”。不管你们双方爱得多么惊心动魄,如果贫贱了,生活不能保障,事事倒霉,恐怕连夫妻都做不成,这是现实生活的真相。

明朝以前,儒教更多是作为道德上的“软约束”在起作用。到了明朝,这种软约束越来越硬化,变得十分脆弱,造成道德标准缺失。明朝的灭亡,不在于遍地水灾旱灾蝗灾,也不在于盗贼蜂起、奸臣当道,而在于支撑社会运转的精神支柱垮掉了,僵硬了,腐烂了。明朝末期,社会陷入奢靡淫乱之中,道德水准低落,就像《金瓶梅》中描述的西门庆那种丑恶生活方式大放纵,名教纲常与自律作为道德约束,已遭到毁坏。

历史上曾经有过这样的教训,每当社会运转的道德标准被无限拔高时,人们头脑里哪怕仅存一点“私”念,也会像老鼠过街那样被他人无情围剿。宋代理学大师朱熹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天理”是自然需求,“人欲”是欲壑难填。其本意是人应该节制自己欲望,不能任由欲望泛滥;但硬行“灭人欲”,与人的自然欲望存在矛盾,就会脱离实际,成了摆设,成为高不可攀的空头道德标准。这样一来,反而会让道德标准陷入困境,不能替代人们发自内心的敬畏与自律。

自律与他律天生是矛盾的一对,“自律”越强,“他律”就会越弱,民风越好,社会就越稳定;反之,“自律”越少,“他律”要挑的担子就越重,社会投入“他律”的资源,也需要越多。别人都说德国人特别守规矩,以致闹了不少“笑话”。有一回路上红灯坏了,一个晚上亮着红灯,一位普通的德国司机在那里等了一个晚上,就是不敢闯过去。

过去英国人在印度农村抓窃贼时,方法十分简单,他们抓到一个窃贼,便在地上画一个圈,让他待在里边。抓够了数字,便把他们从圈圈里拉出来,排着队押走。这样“画地为牢”很能说明问题,约束他的不是地上看得见的圈,而是他们心里道德层面的“圈”。自律的民族不会吃亏,循规蹈矩的人也不会吃亏。德国才八千万人,他们的契约精神和守信精神,表明一种很强的自我约束精神,显示德国民族令人敬畏的民族精神。

如果一个人迷失信念,失去敬畏之心,就会变得无所顾忌,不懂得自律。人一旦迷恋上了金钱,金钱便成了主宰他人生的根本,此时,金钱既符合他的人生目标,又能改善他的个人生活质量;既能提高他的社会地位,又能满足他的欲望。没钱时会感到失落,会变得有些潦倒。我们现在积累了很多财富,生活确实比之前好多了,但我们依然像穷苦时那样感到压抑,感到并不舒服。这是为什么?因为我们这个社会,缺乏一个宽大的信仰平台支撑。我们的社会没有宗教背景的支撑,又没有让人敬畏的东西留在心头。没有信仰,就没有敬畏,没有了敬畏,也就没有自律,这对社会来说,会导致紊乱,变得不和谐;对个人来说,会导致迷茫,失去目标,失去了信心。

本文地址: https://www.tanjiaoyicn.com/n/27190.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部分来源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或其他公众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联系我们

    93840186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baban38@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