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酥糖(桂林酥糖传统工艺)

最近有很多热心观众都在搜桂林酥糖这个问题。还有一部分人想了解桂林酥糖传统工艺。对此,碳百科准备了相关的教程,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1947年,桂林街头两位少年正用箩筐抬着谷米。 (资料图)

■记者杨力叶

今年年中,市中心城区集历史、文化、旅游、商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桂林东西巷历史文化街区开业,为人们探寻桂林文化,领略桂林风味和购物消费增添了新去处。面对如今桂林日新月异的新景象,回顾一下解放前桂林人的吃穿及住宿等情景,一定会对今天的美好生活有更多感受。记者日前查询了一些资料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从衣着上看出职业身份

解放前桂林人的衣着,大抵可以从一个人的穿着上看出他的职业身份来,比如穿灰布中山装的是公务员,穿士林布(一种棉布)制服的是学生,而商店的伙计则是穿唐装,穿西装革履的大多是银行经理或者从外省疏散来的外地人,穿偏黄色中山装的是普通商人,有的理发匠也穿西装。

当时人们的穿着很朴素,就是黄旭初,其穿戴也是“两毫钱一顶的布帽、两块钱一套的布衣”。一般的老百姓和乡下的农民,都是穿着用本地手工织的土布做的衣服。土布厂集中分布在东江帝苑酒店附近的五通街上,北门、西门和南门一带也有少量布厂,土布厂通常全天开工,夜半时候,在河对岸的伏波山都能听到织布机的声音,一般的土布厂只有两三台机器。土布的棉纱用的是外地的棉纱,织好的布再用蓝靛等染料染色,晒干就成为可以销售的土布了。当时有名的布厂是张永发的老同和土布厂,其生产的土布以染色好和经洗著名,张永发也因此发家,在五通街有不少的房产。

人们喜欢穿的一种布料还有临桂六塘生产的夏布,如今叫“六塘麻布”,是桂林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布料厚实却很凉爽,以细白著称,一到夏天,桂林大街上放眼看去,很多男人都穿着用六塘夏布做的长衫,一袭白色,很是潇洒。这种布料不止在桂林受到欢迎,也是外地的抢手货,如此热销也一度让六塘家家户户忙着纺纱织布,解放前,六塘夏布最高能达到年产5万匹的产量。但随着外来布匹的冲击,六塘夏布也开始走下坡路。

在桂林流行的外来布料,早年的用苏杭绸缎,后来日本人造丝倾销,价钱便宜,就淘汰了苏杭绸缎,美国产的呢绒在桂林本地也有销路,不过后来的布料大多是上海和广州生产的布料。在中山中路附近有两三家高级洋服店,装修华丽,接一些上等人士和有钱人家的订单。一般的裁缝店则到处开花,唐装、中山装、长袍、短衣,样样都做得,老板和伙计大多是湖南人。为了避免竞争太激烈,当时的裁缝店铺里面都贴着一张价目表,上面制定了制作不同衣服的手工费用,全市统一。

当时桂林人穿着的朴素,一来是因为桂林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都市化程度没有像上海广州等地那么发达,就是时尚流行的东西,传到桂林也需要一定的时间,二来人们的经济能力也不足以支撑超前的消费,而且桂林本地产的布匹质量又不差,人们当然是就近使用本地经济又实用的布料了,要不然张永发也不会因此发家。

1942年人们站在水东门街(如今解放东路东段)上,可看到人们的各种着装。(资料图)

政府推行“节约客餐”限制消费

都说“民以食为天”,说到吃,解放前桂林的菜系也不少,各菜系在桂林都有一两家招牌门面:粤菜有中山中路的太平酒家,正阳路的广东酒家;玉林菜有半酣园;北方菜有“天津食堂”、“河北食堂”、“西华春”;上海菜有“五芳斋”、“松鹤楼”。而占据最多的还是桂林菜的菜馆,“美丽川”“桂林酒家”“庆珍馆”“颜玉成”“晏林馆”“秀峰酒家”“西湖酒家”“乐园酒家”等等,分布在桂林城各处,而且这些菜馆经营面积也很大,可以毫不费力地承办上百桌的筵席,因为这些菜馆的厨师大多是来自灵川县,一度也把桂林菜称为灵川菜。

由于解放前广西的经济条件,当时广西省政府还推行了“节约客餐”,发放《广西省会推行饮食消费节约实施办法》,对宴会标准做了严格的规定,禁止铺张浪费。其中明定国家庆典和慰劳将士、公务机关接待外宾和举行重要会议、婚丧和六十岁以上寿宴之外一律不得举办宴会,宴会的标准是中餐每桌不得超过六菜一汤,宴会之外的标准是每人一菜且每桌不得超过五菜一汤,聚餐不能用燕窝鱼翅鲍鱼全乳猪和外国烟酒,聚餐时间和客人名单还要上送警察局报备,警察局随时派人来检查,而且宴会要准时开始,超过时间还得要交罚款。

由于解放前涌入桂林的外地人多,有的人没办法自己煮饭,只得在外面的小饭馆小餐馆解决一日两餐吃饭的问题,于是催生了“包月”吃饭这个经济实惠的办法,也就是每个月交钱给饭馆老板开伙,把小饭馆小餐馆当做了食堂。吃得多了的食客也总结出了经验,在学校附近的包月饭馆伙食比较便宜,但是质量也比较差,机关附近的饭馆伙食不错,但是价格就要贵一点,市街中心的饭馆伙食好价钱也要贵。所以就有人为了要找个好的饭馆包月,通常都要花上一段时间去几家试吃,最后才定下要“包月”的地方。

至于早餐,则与我们今天的差不多,不外乎糊辣、油条和桂林米粉,桂林米粉不但有今天大街小巷分布的桂林米粉店,还有人挑着担子沿街售卖的桂林米粉,叫做米粉担子。桂林小吃甜品的花样也很多,据86岁的老桂林人张美美介绍说,有凉粉、绿豆汤、绿豆糕、薄荷糖、酥糖等等,当时正阳门前有很多小吃店,是小孩子们出街游玩最想去的地方,因为那里汇聚着很多小吃店,可以吃到各种各样的小食品。有名的桂林酥糖,色香味都比湖南、广州等地的酥糖要好,在老桂林的印象里,中山中路的日日安酥糖是他们儿时珍贵的记忆。而莲藕糖也是桂林甜品中一个出名的食品,后来,制作莲藕糖的蔡姓师傅过世,孩子们的糖果盒中就少了这一味了。

单身的人租房困难

在桂林要解决住的问题,除了本地人自有房屋居住之外,他人要想在桂林取得一个容身之地也很容易:短期的住旅馆,长期的就要租房子或者买房子。

解放前桂林的旅馆最为普遍的是中档的旅馆,分布最广,东南西北市中心和车站附近都有分布。不过车站附近的宾馆,有经验的人是不会去住的,这里的卫生条件不敢恭维,他们宁可多花点钱给挑夫或者车夫,让他们载去远一点的旅馆,也不想去喂饱车站附近旅馆的臭虫。有钱的人就可以住到岭南旅馆或者乐群社等收费较高的旅馆。最便宜的旅馆大多冠以“客栈”“伙铺”这样的名字,都可以以铺位计价,因为价钱便宜,卫生条件和设备的简陋是可以想象的,所以住这种地方的多数是挑夫、苦力和跑短程的小贩等人,这样的旅馆大多分布在各城门附近。

想租房子的也有市场,当时在桂林租房子大概只要六七十斤米就可以租到一个不错的房间,后来外来人多了,租金就上涨到了一百斤米,而房间也就普通了。因为当时承接房屋租赁的中介仅有乐群社等少数机构兼营,所以租房子最好是有朋友介绍,这样才好租到合适的房子。如果是自己按着招租的帖子去找房东,不少人就得做好接受房东开出的高价的心理准备,房东要是觉得对方来历不明,有时会拒绝租房子。特别是单身的人很难租到房子,因为当时有一个不成文的租房规矩,就是“非眷莫问”,国家不太平,你不带着家属,单身一个人来租房,万一有什么问题,房东哪敢收留你呢?

当然如果是有资金能力的人,可以在桂林买房屋来居住,乐群社等机构会承接这样的要求。当时桂林还有专门介绍房屋买卖的“中人”,多数是家贫无儿女依靠的五十岁以上的妇女,她们大多能说会道、察言观色,而且还和一些门第世家、豪门巨贾和新兴暴发户相认识,她们通常会凭着过人的口才,说服交易的双方达成交易,从中获取手续费,就可以解决自己的生活费用了。

另外,如果是从外地来桂林投奔亲友的,一般会有朋友或者亲戚的照应,住的问题就容易解决。像1943年底,田汉一家九口从长沙疏散到桂林,不但人多,还带着行礼,得到桂林抗日英雄何信遗孀的帮助,在其家中住了近一年。1942年初茅盾夫妇抵达桂林,邵荃麟主动把自己的厨房让出来给他们住,茅盾就在这样简陋的地方写出了《霜叶红似二月花》等大量的文章。

本文地址: https://www.tanjiaoyicn.com/n/19380.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部分来源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或其他公众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联系我们

    93840186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baban38@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