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边缸炉(破边缸炉点心)

最近有很多热心观众都十分关心切边缸炉这个问题。还有少部分人关心破边缸炉点心。对此,碳百科准备了相关的教程,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看了这个话题,不禁让小编感慨万分,不说别的,就美食话题而言,有些味道,已经不复存在了,但只有老本地人才会知道的味道。

有句话说:有些味道,变了就是变了,再也找不回来了;用成语说就是:物是人非。

小编属于抒情派笔者,可能写着写着就又跑题了,也希望朋友们不喜勿喷。

那些本地的味道,小编带您回味一下,探索一下,怀旧一下吧~

说到吃,我们最怀念的还是那个时代的味道。。。然而时过境迁,果子干、青酱肉、羊霜肠、豌豆黄、烫面饺儿、苏造肉、粉袋冰激凌、黑加仑……

这些名字您还能叫得出几个?又有多少至今还能吃到的呢?

这些已经消失或者即将消失的老北京小吃,您对他们还有印象吗?

1.炸肉火烧

炸肉火烧是老北京怀柔区的民间清真小吃。由于是清真,烹饪时就改为了用素油,皮坯也是把烫面皮改为了用半发酵面团制作,而馅料则是用牛肉和黄酱的完美搭配,下锅炸制后,外酥内软,汁多味美,黄酱浓郁,牛肉馅非常滑嫩。

2.打面仓

打面仓属于官府小吃,它其实就是升级版的驴打滚。也有朋友给它赋予了一个可爱的名字“糯米小卷”。

老百姓做的豆面糕和驴打滚都是黏面的,裹上豆沙、红糖馅,上锅一蒸,再裹上豆面,挺好吃的。那么到了官府里,也就提升了一个档次,用熟芝麻代替黄豆面,用煎炸取代驴打滚的蒸制,总体来说口味也就要更香、更好吃。之所以叫“打面仓”,是因为这是官府里过年的时候吃的,除了属于年糕,有年年高的意思之外,更有“仓也满,粮也多”的这层吉祥寓意,表年年有余。

3.果子干

果子干儿是早年北京人在夏季做的一种传统名点,是由杏干儿、柿饼、鲜藕和葡萄干儿等果品制成的。从前的果子干儿在京城的果子店多有出售。也有走街串巷的小贩,手持两只铜冰盏,上下颠动着卖的。

过去称这些小贩是“打冰盏儿”的,他们除了卖果子干,还卖酸梅汤、玫瑰枣、煮海棠、泡大红干儿,都是老北京人夏季食用的小吃。好吃归好吃,但终归还是由于街上小贩在制作果子干尤其是柿饼的过程中的卫生问题,国家在1953年明令禁止了制作果子干,于是这款小吃也就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现在小编也会经常做上一碗,但是有其形而无其味了,很怀念在以前中午过火后的炎炎烈日下,喝上一碗冰镇过的果子干,那甘甜冰凉的感觉,透彻心扉,非常舒服。

《燕都小食品杂咏》中咏果子干的诗说:"杏干柿饼镇坚冰,藕片切来又一层。劝尔多添三两碗,保君腹泻厕频登。"并注说:"夏季之果干,系以杏干柿饼等浸水中,上层覆以藕片,食者不觉有腹泻之虞。"从中可以知道果子干的做法。

4.冰碗

清末民初的时候,北京出现了集吃喝玩乐于一体的“堂子号”,这里面有八家堂子号最为有名,位于什刹海边上的“会贤堂”便是其中之一。

小知识:最早北京的饭庄以“堂”字号的规模为最大,最著名的有八家,这便是“会贤堂、聚贤堂、福寿堂、天福堂、惠丰堂、福庆堂、同和堂、庆和堂”,人们称之为“八大堂”。接待过无数的王公名流。

话题说回来,这“消夏大冰盘”的冰碗,就是会贤堂的镇店法宝。取自后海的大荷叶,用冰窖里存的天然冰附于其上,中间搁上白莲藕(膳食纤维比较少,水分大,富含很多淀粉,吃口儿特别脆,能生吃,没有渣滓,所以又称果藕——水果一样的藕),旁边放上西瓜瓤,与白莲藕一红一白,搭配起来很漂亮,两边还要有竹叶青和羊角蜜两种香瓜,再将上等鲜桃仁、鲜莲子、芡实、荸荠等放在上边,然后撒上来自台湾的绵白糖,放上来自杭州的桂花,用手捧着吃,这样的一份在当时大概需要大洋八毛钱。

至于冰碗,则是用碗盛的,鲜桃仁、鲜藕、鲜荸荠放在里边,用冰糖水冲调出来,为口感更好、酸甜适中,有时会放上两三片山楂糕。吃了这冰盘冰碗,入口清香,冰凉爽口,暑热尽消。这种“什锦水果冰盘”,老北京大饭庄子均在开宴前后为客人敬奉在席面上,很受欢迎。

5.蒸而炸

关于这“蒸而炸”,郭德纲先生在德云社美食系列的段子中做了这样的描述:

郭德纲:过去北京城还有一种小吃叫“蒸而炸”!

李文山:什么叫“蒸而炸”啊?

郭德纲:现在见不到了啊。

李文山:见不到了。

郭德纲:什么叫“蒸而炸”?

李文山:什么啊?

郭德纲:大饺子。

李文山:哦!

郭德纲:大饺子。是什么馅的呐?是西葫芦馅和羊油和的。里面有胡椒粉。活好了之后上锅把它们蒸出来。这么大个的大饺子。

郭德纲:蒸完之后不卖。卖的时候有一铛。搁上油把它煎出来。特别焦、特别脆!好吃!

郭德纲:单预备一份醋蒜儿,蘸着吃!这边吃、这边拿剪子绞耳朵你都不知道疼!

李文山:呵!

郭德纲:就这么香。

李文山:就这么好吃。

郭德纲:名字起的好啊。

李文山:啊。

郭德纲:蒸而炸!

[呲牙][呲牙][呲牙]

6.羊霜肠

羊霜肠是北京有名的小吃,历史悠久,小编小时候特别喜欢喝。记得当年我们学校门口就有专营的小贩,再早以前,就是挑着担子沿街叫卖的商家了。

挑个担子,一头是烧劈柴的石坯灶,另一头是个两层木架子,隔的有木板,上边放的是碗筷、调料、案板、刀具等,下边放的是加工好的羊肠,小贩们吆喝的嗓门总是那么响亮,一声“羊肚开锅!” 整条胡同都听得真真儿的,伴随着的还有那股子鲜香的味道一并飘进了各家各户,来了食客,先把熟料切好,放到滚汤里热透,盛在碗里,再对上滚汤,加上盐、羊油炸的红椒、芫荽等调料,羊霜肠就出锅了。好看、好吃,价格便宜,特别是冬季,喝碗羊霜肠浑身暖和。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羊霜肠的“霜”字,被改成了“双”字,羊霜肠中的精华羊血肠也逐渐消失了。羊霜肠这个品名,是有其独特的加工工艺的:将洗净的羊肠翻转过来,使带油的内面朝外,然后将羊血灌入肠内,加热煮熟,切成适口的段,翻转在外的,看上去白白的油像挂了一层霜,故此而得“羊霜肠”之名。

虽然羊霜肠逐渐消失了,但工艺传承还在,如今,重庆的毛血旺和南京的鸭血肠还在延续其工艺,并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7.苏造肉

也称"苏灶肉",真正的属于北京菜,该菜品既不是家常自做,其起源说法不一,但多指向苏州,是从清宫廷之中传出来的一道佳肴,由一位姓苏的厨师所创,故名苏造肉。

从乾隆末年至光绪初年传入民间,苏造肉的名称被一直沿用,后加入用面粉烙成的火烧同煮,便成为大众化的风味小吃。

长条肥肉,看着惶恐,却不腻不油,顿至极烂,味道十分浓厚,搭配着火烧同时,胃里暖暖的,汤浓味鲜,肉也酥烂绵软,糯香柔韧。

如今的卤煮小肠就源于它,它也造就了著名的北京小吃"卤煮火烧",其为代表性的"小肠陈"等名店,均起源于张东官苏造肉

烹制时,文火煨焖,汤很浓,很鲜,肉也酥烂绵软,糯香柔韧,老少皆宜,确实别具一格,吃了还想吃,回味无穷,念念不忘。可是现在苏造肉的身影,却再难寻觅。

8.炸三角

小时候最幸福的时刻,就是手捧一个大三角,等不及用筷子来捅个眼儿,直接咬上一小口,散热气的。外皮焦脆不硬,角馅鲜香。那感觉可比糖三角好多了,但如今,炸三角在胡同小巷已再难寻见,只有少数的老北京人会在自家制作,小编就在其中。

9.吊炉烧饼

这是老式的打吊炉烧饼的泥炉。已多年不用了。老式吊炉由炭火灶、饼铛、吊炉三部分组成:四排单砖支撑着一个泥灶,铁饼铛镶进灶膛里,房顶上悬一根铁链拴着俗称老虎头的吊炉。

老虎头有60多斤重,用特制的混合铁制成,底面是平的,直径与饼铛相同,上面像一个倒扣着的圆铁锅,隆起,外面糊一层两寸厚的粘性较强的红泥,这红泥用头发、盐、红土混合而成(用于保温),留个灶膛口,一根木棍当杠杆烤烧饼时来回移动。

老虎头内燃明火,底面不能烧红,烧红了容易把烧饼烤糊,一般保持在100多度为宜。饼铛下面的灶膛点炭火。烧饼放在饼铛里,上烤下炙,出炉,就是吊炉烧饼了。

小编的祖上【邢】家,也算是小编的太爷,是吊炉烧饼的制作者之一,小时候经常听故事,所以略知一二。

10.荷叶粥

每逢夏季,到了荷花盛开的时候,在荷塘中穿行,看着圣洁的水芙蓉亭亭玉立,身心都清爽,圣洁孤高的品质,让人想起楚楚动人冰雪聪明的林妹妹。荷花不仅好看,全身都是宝,莲藕爽脆可拌可炒可炖,荷叶可以做茶蒸饭熬粥,还可以炸荷叶肉,旧时,什刹海等地的荷叶粥,味道最正,丰台区的大红门桥上卖的荷叶粥最出名。  

想喝荷叶粥味儿纯的,得采摘刚刚离开水面的青嫩荷叶,用大米和小米熬锅不稀不稠的二米子粥,待快熬成时往锅里加适量白糖,改用文火熬,再将荷叶盖在粥上面,盖上锅盖。粥成后,把荷叶挑出,满屋清香。  

11.眼钱儿火烧

一般新北京的朋友,应该没听过这个,“卤煮火烧”和“苏造肉”都放“眼钱儿火烧”。这么说,您能明白吗?这种火烧是死面的,先用肉汤在锅中煮透,然后和肉、小肠等猪下水、炸豆腐一起切成条或块儿,再用开锅的热汤烧两遍,再加上作料去吃,才够味儿呢。

而今的卤煮火烧用的是半发面的火烧,或牛舌头饼,放进锅内略煮会儿就切了卖,那味儿根本进不去,比起当年的眼钱儿火烧的味道和嚼劲差远了。当年的卤煮火烧里的眼钱儿火烧,比肉味都香。

当年卖卤煮火烧的,推双轱辘车,上面有玻璃罩子。车子两边有夹板,可支起来供食客坐下吃。还有一种是卤煮大锅放在矮处,一边有案板,在锅和柜案前边放一根扁担,有五六寸宽度,两边用木墩支起,供食客坐食。

12.烂肉面

话剧《茶馆》中,裕泰茶馆就卖烂肉面。烂肉面在旧京的“二荤铺”和饭摊儿、茶馆里都有卖,相当于今日的牛肉面。

面条都是一样的,看用什么“浇头”。所谓烂肉面,即用猪肉的碎块儿做面条的“浇头”。俗话说:“管他驴或马,吃饱了烂肉面再打镲”。“打镲”即指谈天说地、侃大山、闲聊之类。  

烂肉不仅有猪肉,还有牛羊肉、驴肉、狗肉等,烂肉不是成块儿的好肉,都是些下脚料,因此,价钱非常便宜,是穷人解馋的“开心丸”。

13.芸豆饼

旧时北平街头巷尾,特别是学校门口都有卖芸豆饼的。有的推独轮车,有的挎鸭蛋形的大木盒出售。用白棉被盖着,里边的芸豆热气腾腾,摊儿前总有学生或行人选购。

芸豆饼自然是芸豆做的,却不是用火烙的,而是先把芸豆用清水泡,到一定时间再用大铁锅煮,把豆煮软,然后用锅蒸,此时芸豆变为扁圆形,非常软,放在盆内推车出售。

有人买时,掀开盖芸豆的棉被,把热气腾腾的芸豆包在一块白布里,再用双手用力一按,即成烧饼形状,再撒上一些细盐花,即可食用。吃在嘴里松软豆香,尤其适合没有牙口的老人食用。此小吃物美价廉,深受老幼欢迎。

14.刮骨肉

古有关云长全神贯注下棋刮骨疗伤;今有小贩兢兢业业摆摊刮骨卖肉。[呲牙]

实际上就是从牛、羊的骨头上刮下来的残留的肉。一般只在早晨叫卖,清梦初醒之时,吆喝“刮刮肉——”

刮刮肉作坊每日有橡胶独轮车到各羊肉铺收购羊脊骨,然后回来劈开白煮,煮熟后刮肉剔髓,发售给小贩,下街叫卖。刮刮肉作坊臭气熏天,令人作呕,如果亲眼看到他们的制作过程,是难以下咽的。

15.马蹄烧饼

马蹄烧饼又称驴蹄烧饼,与一般烧饼不同,分红、白两种。红马蹄用红糖色糖水沾芝麻,带甜味;白马蹄不用红糖水,用白清水沾芝麻,因而色白,它皮薄心空,适于夹焦圈和薄脆、排叉食用。它们的制作方法:用挂炉烘烤而成,所以又称“挂炉烧饼”或“吊炉烧饼”。

清代民间艺人绘画稿《北京生活彩图》有一幅“赏吊炉烧饼图”,原件的释画文字称:“其人用泥炉一个,内烧劈柴,铁链挂在梁间,以白面做成烧饼,上沾芝麻,放在泥炉的铁盘内少刻即熟,名曰吊炉烧饼。”说明此种吊炉烧饼至少在清朝时就有出售了。

16.红白玻璃粉

玻璃粉实际上是用藕粉或洋粉(老北京对琼脂的俗称)熬制作浓汤或凉粉状,冷却凝固成冻坨,透明白色的就是白玻璃粉。如果熬制时再加点食用红色素,就成了红玻璃粉。一般售卖时,将红白玻璃粉各一坨放在一个玻璃器皿中,红白相间晶莹透亮非常鲜艳,照现代词来说是很有“卖点”的。

出售时,以小瓷碗盛满,用小钢刀划成条,浇上冰镇的糖水,状如透明玻璃。这种玻璃粉亦在小吃店、干果铺有售,常吆喝“败火润喉的玻璃粉呦!”购买者,用嘴沿碗边一吸而尽,凉甜滑润、非常爽口。


就说到这吧,您说您还记多少?评论区见!

此时,北京时间晚8点,夜色降临,灯火阑珊,美食就在不远处,城市在极度的膨胀,人们的生活边界也在极度延伸,但儿时的回忆、思乡怀旧的情结却会永远蕴藏于心。

无论走到哪里,北京城里长大的孩子都不会忘记那属于这座城市,那个年代独有的味道!生活因怀旧而更有魅力,美食小吃也因怀旧而更有味道,正可谓岁月静中最好,味道念里最醇!对于那些告别了青葱岁月,告别了老城区搬到四五环外的一代人来说,这些味道,彰显的是他们的青春年少,是一代文化的缩影,是那一系列的生活回忆。

囿守旧规不如乘势出新,餐饮小吃同样适用于这条亘古不变的商业准则,心中祈愿不论这北京城变得有多大,走到哪里都能看到那烟火气,都能吃上那一口味醇色美的城市特色美食。

祝大家周末愉快!

北京特色小吃的综合:看看您都知道哪个?吃过哪个?

本文地址: https://www.tanjiaoyicn.com/n/19213.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部分来源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或其他公众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14条)
  • 暨豪
    实况发布啊 您这是
  • 沙懂
    古有关云长全神贯注下棋刮骨疗伤;今有小贩兢兢业业摆摊刮骨卖肉。
  • 黎两
    炸三角最讲究的是用伏地面,现在哪儿找去啊[捂脸]
  • 崔贷壕
    打边炉
  • 申碰
    味道变了 不一样了
  • 汪潞拒
    转发了
  • 王戌
    转发了
  • 莫伍
    转发了
  • 沙噎械
    转发了
  • 郁姚喝
    转发了
  • 须畔薪
    转发了
  • 易理
    转发了
  • 子车桥
    转发了
  • 裴谚彝
    转发了

    联系我们

    93840186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baban38@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