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能把丝绸产业发展好(为什么中国能把丝绸产业发展好呢)

最近有很多网友都想得到为什么中国能把丝绸产业发展好的回答。还有少部分人想了解为什么中国能把丝绸产业发展好呢。对此,碳百科收集了相关的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引言:

茫茫大漠怎会无情?丝路文明便是有力证明。开辟于西汉时期的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与交流的重要通道,其词最早由德国学者李希霍提出。丝绸之路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起于长安,途经甘肃、新疆,直达中亚、西亚,同时又连通了地中海各国的陆上的要道。

大汉帝国在统治者的辛勤治理下,国力渐强,给予了开辟丝绸之路的物质基础。同时,丝绸之路又将汉朝文明传至四海,使汉帝国名扬天下,而西域的奇珍异物、风俗文化等也迅速输入中原,推动汉帝国社会生产发展,走向国力巅峰。

一, 固边辛苦不寻常,丝路远连天一方

丝绸之路是建立在一定的国力基础之上的,毕竟“弱国无外交”,倘若汉代没有足够的国力支持,那么就会任人宰割,基本的和平都保障不了,谈何贸易往来?丝绸之路的缘起也是与统治者为了固边而与匈奴等少数民族约法三章有关。匈奴是北方边地的游牧民族,喜茹毛饮血,擅长骑马射猎,习俗与中原地区截然不同。

匈奴这样的生活习俗使得他们天生好斗,常对外族发动军事进攻。他们还经常要求外族缴纳税款、进献贡品,如若遭到拒绝就会遭到匈奴的侵略。这些行为都折射出了匈奴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对于弱国,他们是不会给予怜悯的。

在冒顿单于做了匈奴首领后,匈奴势力已经十分强大,对外的侵略意图也随之激增,汉王朝的北部边地因此遗患重重,遭受匈奴袭击的事件时有发生。

汉朝初年,在汉高祖等先帝的治理之下,汉朝国力相对于秦汉交际之时的兵荒马乱、生灵涂炭来说,已经有了很大提升,但到底还是刚建国没多久,国力仍是处于回升状态,无法与蛮横而又强大的边地匈奴抗衡,因此多以求和的妥协手段为主。

到汉武帝时期,这种匈强汉弱的局面才得到扭转。汉武帝刘彻上位后,积极进行制度变革,在政治方面,削弱相权以加强集权,维护封建统治;在经济方面,积极发展农副业;在文化方面,将儒家学说作为国家治理的思想基础,对乡里进行文明教化。

这一系列措施符合了汉朝的实际国情,让汉帝国的封建统治更加稳固,经济实力复苏提升,人民衣食俱足、思想开化、安居乐业。

同时,汉武帝本人也雄才大略,始终以汉王朝为尊,心中有着一统天下的理想。面对匈奴连年对北方边境的侵扰,他深感愧疚:“今中国一统而北边未安,朕甚悼之。” 又因本身国力增强,便有了底气回击:“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

由此,汉武帝一改此前历代帝王的“和亲热”潮流,不顾多数保守求和的大臣的阻拦,毅然要求出兵以暴力击退匈奴。

为了攻打匈奴,汉武帝采取了两种措施:第一种是以本朝军队力量消灭匈奴;第二种是与西域别国军队联合攻打匈奴。第二种策略是张骞出使西域的直接原因,同时也为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基。 月氏是居住在河西走廊一带的游牧民族,他们在匈奴崛起之前就在此安家落户,后来受到匈奴的侵略而被迫迁移。

月氏一族虽然已被匈奴降服,但他们因匈奴的残暴杀戮而一直心有怨恨,汉武帝巧借月氏族的这一心理,打算与之结盟反攻匈奴,为本朝战胜匈奴增加几率。为此,武帝派遣张骞前往西域以求月氏族的加盟。

公元前139年,张骞带领众人出访西域,但由于他们人生地不熟,对西域没有十足的了解,加上气候的恶劣,挫折困难便如海浪般重重地扑来。

通往西域的道路戈壁丛生,黄沙漫野,环境极其恶劣,同时,路上有时有匈奴骚扰,人员安全难以保障。到达月氏后,结果又是雪上加霜,张骞一众历经千辛万苦来到月氏后,发现月氏人早已在新家发展生产,过上了无盗寇乱贼的美满生活,往昔的匈奴之恨渐渐被淡忘。

虽然张骞出使西域的政治目的落得一场空,但在其它方面却有所收获。此前汉王朝对于西域的具体情况了解甚少,而张骞出使西域后为汉王朝带来了大量有关西域的情报信息,像西域地区奇特的风土民俗,农副物产等。

汉武帝了解到这些后,十分向往西域,便开始调整战略,不仅要攻打匈奴,平息边患,还要深入西域,挖掘更多财富。这样,沟通东西方文化与贸易的丝绸之路便渐有雏形。

张骞此后又第二次出使西域,访问了大夏、身毒等更多的部落国家,最远向西抵达了安息,对西域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探索了解。东汉时期,班超也受命出使西域,还派甘英前往更远的大秦,虽然因为各种原因最终没有到达大秦,但也到达了波斯湾。

后来在汉桓帝时期,大秦派使节通过丝绸之路向汉王朝进献了当地特产,自此东西两方才得以被全面贯通。

二, 大漠泛起黄金缕,驼铃悠悠送洪福

丝绸之路对汉王朝经济繁荣所做的贡献不可估量。它将中原地区生产的丝绸等制品远输西域,让汉地产品获得了更大的经营市场,收得丰厚的利润回报。同时,由于这些出口产品斩获了大量西域人的消费热情,一度被洗劫而空,也倒推了国内纺织业等产业的发展,拉动了社会就业。

西部地区的物产也随之流入中原。西域的经济作物的输入极大带动了汉王朝种植业的发展,像张骞出使西域后,就带来了石榴、胡桃、葡萄等水果,随后还有胡麻、胡葱、苜蓿、红蓝花等调料与材的传入。

在丝路开通之前,汉地瓜果类作物有二十种左右,蔬菜类作物有三十种左右,调料类有十种左右。丝路开通以后,西域经济作物涌入汉地,像瓜果类就至少增加了九种,调料类至少增加了四种,随着人们对于这些外来作物依赖程度的加深,它们的种植面积也越来越广泛。

这些异域植物的传入,也为中原地区催生出新的产业,带来新的收入渠道,像葡萄以及外国酿酒技术的引入,就使得中国葡萄酒产业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

丝绸之路还为汉王朝带来了西域的各种较为先进的技术知识。像毛纺织技术,由于西域多游牧民族,他们喜欢以皮草作为衣物,所以当地衣物刺金缕绣,色彩缤纷,毛纺织业十分发达,而中原地区缺乏这种地理条件,所以毛纺织技术极为落后。

西部毛纺织技术传入中原后,大大改善了中原地区毛纺织业现状,不仅技术迅猛提升,所生产的毛纺织品也深受人们喜爱,尤其是汉王朝的皇室贵族,纷纷将这些毛织品作为室内的装饰物。

除此之外,还有西域地区的医学知识也被中原为我所用,像汉代名医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就记载有西域的物“红蓝花酒方”。

西域的铠甲样式以及汗血马的传入,进一步增强了汉代军事力量。西汉早期铠甲一般有一个圆筒式下摆,甲片呈长方片状,防护能力较弱且活动也不自如。丝绸之路开通后,西方的鱼鳞状铠甲引入中原,这种鱼鳞状甲片层层相叠,具有更强的防卫能力,同时由于铠甲的整个样式的变化,也具有了更高的灵活。

战马也是早期汉王朝军队的一大硬伤。中原产的马匹大多四肢粗短,奔跑不快,耐力和适应能力也十分有限,无法在极端天气中行进。而西域的马匹尤其是著名的大宛马,四肢修长,身材雄健,且耐力和爆发力都很高,因其在奔跑时肩膀处会流出像血一样的汗,故又叫“汗血马”。

汉武帝在与匈奴抗衡时,对于双方战马的优劣之悬殊也多有感触,因此,他也曾多次向西域索要汗血马,甚至不惜以武力攻击来讨要。丝绸之路开通后,为迎合中原地区对汗血马的需要,西域向内地输入大量的汗血马。这些汗血马一方面成为皇室贵族骑乘射猎的坐骑,一方面也改良了汉地的原产马,提高了军队战马的耐力与适应力,增强了军队作战能力。

汉王朝在开通丝绸之路的时候,也不忘磨平匈奴爪牙,消灭边地遗患,这正顺应了受制于匈奴的其他西域小国,在经过丝绸之路的沟通后,这些国家与汉王朝的联系更为密切,从前,汉王朝与月氏没有达成的联军计划也渐渐有了着落。各国纷纷助力汉王朝,补充其军队力量, 同时也断绝了对匈奴的朝贡。

这样,匈奴失去了一个重要的经济来源,加上汉王朝与其他联军的反击,内忧外患,不堪重负,最终收起爪牙,远引而去。匈奴的示弱给汉王朝及其他国家带来了太平的曙光,曾经遭受压抑盘剥的劳工苦力们也被解放出来,回归故里。汉王朝的边地从此趋于稳定,国内政治统治更加牢固。

丝绸之路贯通后,东西部人员贸易往来频繁,在这种和乐融洽的跨境商贸氛围中,所谓“四海为家”不再是天方夜谭,不同民族的人们往来交错,文化也随之繁荣昌盛。

西域的多种音律美妙的乐器传入中原,像胡笳、羌笛、胡箜篌等,同时,一些娱乐项目如吞刀吐火类的西域幻术也进入中原,令中原人大开眼界,丰富了他们的娱乐生活。而发源于印度的佛教也随着丝路进入中原,以其善恶有报、因果轮回的教义思想深深地影响了汉帝王的统治思想以及人民的心理状态,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世人的不当行为,规范了社会秩序。

三, 从今而后山路平,戈壁滩上百花开

丝绸之路为后世开辟了繁荣发展的良好道路,它改变了以往的贸易体系,将贸易的重心从海上转移到陆上,并使中国在此后的几千年中都在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成为世界货物周转的国际贸易中心。

中国的丝织品一直都是西方地区的抢手货,人们争相购买这种制作精良的产品。美国历史学家德克就在《中国物品传入西方考证》中这样说:“当丝绸抵达目的地时,其价值要用等量的黄金来衡量……由于罗马人大量使用丝绸和亚洲的奢侈品,致使罗马贸易上的入超估计不下五亿美元。”

中原产品的外销不仅为中国带来了大量利润,还让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大大提升。在这以后,无人不说中国的物产丰饶,国力强盛,许多外国人都梦想前往中原瞻仰天朝荣光。

丝绸之路的开辟也让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密切,俨然成为一个“地球村”,西域以中国瓷器丝绸为奢侈品,中原又以西方名马香料为乐趣。各国之间的互容共通削减了战争的频次,也让人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生活质量越来越高,眼界也越来越广阔。

丝绸之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它在当世仍有着重要意义。现今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建设就是以古代的两条丝绸之路为基础,将沿线各国连接起来,形成贸易共荣圈。

结语:

丝绸之路的开辟最初虽然只是出于维护边防的考虑,但在统治者的高瞻远瞩之下,它成为了促进经济、文化、军事、政治全面发展的契机。在丝绸之路的带动下,汉代的国力如虎添翼,经济作物的品类增加,军事装备得到改良,文化思想得到丰富,人民生活更加安乐。

如今,我们再走丝路,仍能感受到往昔贸易往来的繁华。在代代人民的努力下,几千年的岁月淘洗也没有将丝路之繁荣褪尽,它是古代东西方握手的见证,更是现世东西方互容的纽带。

参考文献:

《盐铁论·备胡》

《史记·平准书》

《资治通鉴·汉纪十四》

《汉书·匈奴传上》

本文地址: https://www.tanjiaoyicn.com/n/7214.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部分来源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或其他公众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联系我们

    93840186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baban38@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