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简称渝别称是什么城(重庆的简称是渝用英文翻译)

最近有很多朋友都十分关心重庆简称渝别称是什么城这个问题。还有其他网友想了解重庆的简称是渝用英文翻译。对此,碳百科收集了相关的攻略,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重庆,简称“”,别称山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 ,国家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 。截至2021年底,下辖26个区、8个县、4个自治县,总面积8.24万平方千米 ,常住人口3212.43万人

今天聊聊重庆市的建置沿革史。

(全文来源于《重庆市志》,通过拍图转换文字而来,因软件原因部分文字转化有差错,校对了2遍,错误仍然难免,还望理解,文章太长了。)

第一节 巴国、秦汉时期

一、巴国(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316年)

巴,是一个古老的部族,原居住在今湖北省南部、西部和汉水流域一带。约在公元前11世纪的商周之际,逐迁徙到今陕西省东南和今四川省东部一带。巴国极盛时期,其疆域“东至鱼复〔今奉节县一带及湖北省西部地区),西至僰道〔今宜宾地区及泸州市),北接汉中(今陕西省汉中、安康地区),南极黔〔今黔江区、贵州省东北及湖南省西北一带)、涪〔今涪陵区及贵州省北部地区)”,控制了以嘉陵江、长江、乌江流域为腹心,包括今川东、陕南、鄂西、湘西北和黔北等地区。

巴国时期,国下尚无正规的行政建置。其都城曾多次迁徙,但都在今川渝境内,以在江州〔今重庆市)的时间为最长。除江州外,作过别都和先王陵邑的城邑有垫江〔今合川区)、平都〔今丰都县)、阆中(今阆中市)、枳〔今涪陵区)。

二、战国秦朝〔公元前316~前206年)

战国周慎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秦国灭巴国。

巴郡,秦于战国周赧王元年、秦惠文王后元十一年〔公元前314年)置,郡治为江州县。巴郡辖县目前可考者仅6县:

江州州〔治今重庆市)、垫江〔今合川区)、阆中〔今四川阆中市)、江阳〔今四川泸州市)、枳县〔今涪陵区)、胸〔今云阳县)。

三、汉朝〔公元前206~220年)

巴郡,秦灭后,楚汉相净,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仍置,同年置涪陵县。次年,江阳县改属广汉郡。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置十三刺史部,巴部属益州刺史部,郡治仍为江州县,辖11县:

江州〔治今重庆市江北区)、垫江〔今合川区)、枳县〔今涪陵区)、阆中、朐衔〔今云阳县)、安汉〔治今南充市北)、宕渠〔治今渠县东北土溪乡)、充国〔今南部县)、鱼复〔今奉节县)、涪陵〔今彭水县)、临江〔今忠州区)。

巴郡,王莽新朝〔公元9年~23年)时仍置,郡治为江州县,辖11县:

江州、垫江〔以下的县其治地不在今重庆市辖区内)、枳县、阆中、胸、安新〔治今南充市北)、宕渠、充国、鱼复、涪陵、监江〔今忠县)。

巴郡,东汉建武十一年〔公元36年)仍置,废王莽所改县名,恢复西汉旧名,辖11县,他属益州刺史部,郡治仍为江州县。汉和帝时巴郡辖14县:

江州、垫江、枳县、平都〔今丰都县)、阆中、朐、安汉〔治今南充市北)、宕渠、宣汉〔今达县市)、汉昌〔今巴中县)、充国、鱼复、涪陵、临江〔今忠县)。

汉末兴平元年〔194年),益州牧刘璋将巴郡一分为三,垫江以北为巴郡,江州至到临江为永宁郡,胸至鱼复为固陵郡。建安六年〔201年)永宁郡复称巴郡,郡治江州县,并分涪陵县置巴东属国校尉(郡级政区),巴郡辖5县:江州、垫江、枳县、平都、临江。

第二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一、蜀汉、魏〔221~265年)

东汉末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定蜀,称益州牧:二十四年〔219年)称汉中王:二十六年〔221年)接皇帝位,建国称汉,史称蜀汉。

巴郡,蜀汉仍置,属益州。巴郡治江州县。先主刘备时,辖7县:

江州〔治今重庆市江北区)、垫江〔今合川区)、常安〔今重庆市长寿区)、乐城〔治今重庆市江津区油溪)、枳县〔今涪陵区)、平都〔今丰都县)、临江〔今忠县)。

后主建兴四年〔226年)巴郡、江州县由北府城〔位于今重庆市江北区)移驻李严大城〔位于今重庆市中区)。延熙十七年〔254年)撤销常安、乐城2县,巴郡辖5县:

江州(治今重庆市市中区)、垫江(以下的县其治地不在今重庆市辖区内)、枳县、平都、临江。

魏元帝景元四年(263年)魏灭蜀汉,建置未变。

二、晋朝、成汉〔265~420年)

巴帮,西晋时仍置,郡治仍为江州县,属梁州。西晋撤销平都县,其地并入枳县。巴郡辖4县:

江州〔治今重庆市渝中区)、垫江〔今合川区),枳县〔今涪陵区)、临江〔今忠县)。

荆州,西晋永兴元年〔304年)成汉在成都建立,成玉衡元年〔311年)置荆州,州治为巴郡江州县,州辖3郡:

巴郡,郡治江州县,辖4县:江州〔治今重庆市渝中区)、垫江、枳县〔今涪陵区)、临江〔今忠县):

涪陵郡,郡治汉复县,辖4县:汉复〔治今酉阳县龚滩镇)、涪陵〔治今彭水县汉葭镇)、汉平(治今武隆区鸭江乡)、汉葭(治今彭水县郁山镇)。

巴东郡,郡治鱼复县,辖4县:鱼复〔今奉节县)、朐〔今云阳县)、南浦(治今万州区)、汉丰〔今开州区)。

巴郡,东晋永和三年〔347年)成汉灭亡。东晋废荆州,仍置巴郡,改属梁州,郡治仍为江州县,将枳县县治迁移到今江北区洛碛镇附近,以原枳县地改置为涪郡〔枳城郡)。巴郡辖4县:

江州、垫江、枳县〔治今重庆市江北区洛碛镇)、临江〔今忠县)。

遂宁郡,东晋永和三年置。郡初治德阳,后迁巴兴县。孝武帝时〔373~396年)置晋兴县。东晋末遂宁郡辖巴兴〔治今蓬溪县郭口乡长江坝)、德阳〔治今遂宁市船山区龙凤场)、广汉〔治今射洪市柳树镇)、小溪〔治今遂宁市船山区,以上4县治地均在今四川辖区内)、晋兴〔治今重庆市潼南区玉溪乡青石坝)。

三、南朝 宋、齐、梁〔420~553年)

刘宋时〔420年一479年),今重庆市辖区内设置有属于益州的巴部和东遂宁郡部分地区及属于梁州的侨郡一一东宕渠郡。

巴帮,仍置,郡治仍为江州县,辖4县:

江州〔治今重庆市市中区)、垫江〔今合川区)、枳县〔还治于今涪陵区)、临江〔今忠县)。

东遂宁郡,刘宋泰始五年〔469年)分遂宁部为东、西遂宁郡。东遂宁郡治巴兴县,辖4县:巴兴、德阳、广汉、晋兴〔治今潼南区玉溪乡青石坝)。

东宕渠郡,刘宋时所置侨郡,寄治于垫江县,辖1县:

宕渠〔治今合川县合阳镇)。

南齐时〔479年~502年),今重庆市辖区内设置有属巴州的巴郡、属益州的东阳郡和东宕渠僚郡以及东遂宁郡部分地区。如下图(本文来源于书籍拍照,部分图片无法转换成文字,还望理解)。

四、北朝西魏(553~557年)

西魏时,今重庆市辖区内设有巴州、合州。

巴州,西魏废帝二年〔553年)改梁朝楚州置,州治为巴郡垫江县,辖3郡:

巴郡,郡治为垫江县,梁朝涪陵郡撒销,其地并入。辖3县:垫江(治今重庆市渝中区)、枳县(治今涪陵区)、汉平〔治今武隆县江乡):

东阳郡,郡治仍为丹阳县,辖1县:丹阳:

七门郡,分梁朝巴郡江州县置,并改江州县为江阳县,郡治为江阳县,辖1县:江阳(治今江津区顺江乡)。

合州,西魏恭帝三年〔556年)以梁朝东宕渠郡、新兴郡、东遂宁郡置,州治为垫江郡石镜县,辖4郡:

垫江郡,改梁朝东宕渠郡置,郡治为石镜县,辖1县:石镜(今合川区)。

清居郡,改梁朝新兴郡置,郡治为汉初县,辖2县:汉初、清居(治今南充青居镇)。

东遂宁郡,郡治为方义县,辖2县:方义(今遂宁市船山区)、德阳(治今遂宁市船山区龙凤场)。

怀化郡,西魏分东遂宁郡置,郡治为长江县,辖2县:长江(治今蓬溪县郭口乡长江坝)、始兴(治今潼南区玉溪乡青石坝)。

五、北周(557~581年)

北周时,今重庆市辖区内设置有楚州、合州,并有遂州部分地区。

楚州,周闵帝元年〔557年)改巴州复为楚州,并分巴郡汉平县复置涪陵郡,州治先为巴郡垫江县,后为巴郡巴县。楚州辖4郡:

巴郡,周明帝武成三年〔561年)撤销垫江县、枳县,以其地置巴县,为郡治;周武帝保定四年〔564年),涪陵“蛮族”首领田思鹤“内附”,置涪陵镇以安置之。巴郡辖1县:巴县〔治今重庆市渝中区),1镇:涪陵〔今涪陵区)。

东阳郡,辖1县:丹阳〔治今重庆市北碚区东阳镇)。

七门郡,辖1县:江阳(治今江津区顺江乡)。

涪陵郡,郡治汉平县,辖2县:汉平〔治今武隆县鸭江乡)、涪陵〔治今彭水县汉葭镇)。

合州,周闵帝元年〔557年)分西魏合州的东遂宁郡、怀化郡置遂州。合州治为垫江〔宕渠)郡石镜县,辖2郡:

垫江〔宕渠)郡,辖1县:石镜〔今合川区)。

清居郡,郡治汉初县,辖2县:汉初、清居。

遂州,周闵帝元年置,州治方义县,辖2郡:

石山郡,改西魏东遂宁郡置,郡治方义县。辖1县:方义〔今遂宁市船山区)。

怀化郡,郡治为长江县,辖2县:长江〔治今蓬溪县郭口乡长江坝、始兴〔治今潼南区玉溪乡青石坝)。

第三节隋、唐、五代、两宋时期

一、隋朝(581~618年)

隋开皇三年(583年)对东晋以来的滥设州县加以整顿,悉罢全国诸郡,以州直接统县,形成州县二级制.。今重庆市辖区内设有渝州、涪州,并有遂州、资州部分地区。

淪州,开皇三年撤销楚州的巴郡、东阳郡、七门郡、涪陵郡等4郡,改楚州为渝州,州治为巴县,并移汉平县驻涪陵镇。州辖3县:巴县〔治今重庆市渝中区)、江阳〔治今江津区顺江乡)、汉平〔今涪陵区)。开皇十三年(593年)改汉平县为涪陵县。开皇十八年〔598年)改江阳县江津县。

巴郡,大业三年〔607年),改渝州为巴郡,改涪陵县为镇。巴郡郡治仍为巴县,郡辖2县:巴县、江津〔治今江津区顺江乡);1镇:涪陵〔今涪陵区)。

涪州,开皇三年撤销合州的垫江、清居2郡,仍置合州,开皇八年〔588年)分石镜县置赤水县,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合州为涪州。涪州州治为石镜县,州辖4县:石镜〔治今合川县)、赤水〔治今合川区赤水乡)、清居〔治今南充青居镇)、汉初〔治今武胜县西关乡)。

涪陵郡,大业三年,改涪州为涪陵郡。涪陵郡治仍为石镜县,郡辖3县:石镜、赤水、汉初。

递州,开皇三年撤销石山、怀化郡,仍置遂州。仁寿二年〔602年)升为遂州总管府。大业三年〔07年)取消遂州总管府,改设为遂宁郡。府、郡治方义县,辖3县:方义(今遂宁市船山区)、青石〔治今潼南区玉溪乡青石坝)、长江〔治今蓬溪县郭口乡)。

资州,开皇三年撤销资中郡,仍置资州。开皇七年〔587年)州治由资阳县迁往盘石县,州辖5县。大业元年〔605年),撤销普州,其地并入资州,大业三年(608年)改为资阳郡。大业十二年〔616年)以开皇三年所置陛龛箱置陛龛县。大业十二年,郡辖12县:盘石〔今资中县)、陛龛〔治今潼南区崇龛乡)、内江、威远、大牢〔治今荣县西)、安岳、普慈〔治今乐至县龙门场)、安居〔治今遂宁市船山区安居乡)、陛康(治今安岳县内)、资阳、牛鞞〔治今内江市东兴区东北)、和义〔治今内江市东兴区南)。

二、唐朝〔618~907年)

唐朝统治长达289年,在政区建置上变革很大,武德元年〔(618年)改郡为州,贞观元年〔27年)建立道制,武德贞观年间、开元至德年间、乾元大历年间屡建新县,今重庆市辖区内先后置县30余个,政区建置历经数变。分述如下:

淪州,武德元年改巴郡复为渝州;天宝元年〔742年)改渝州为南平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渝州。贞观元年(627年)属山南道,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属山南西道,至德(756758)以后属剑南道东川节度使,唐末属剑南东川昌普渝合都指挥使。武德三年〔20年)分江津县置万春县,武德五年〔22年)改为万寿县;贞观四年〔630年)分巴县地置南平州、南平县等,贞观十三年(39年)州废,南平县属渝州:至德二年〔757年)分巴县、江津县、万寿县置壁山县。渝州州、南平郡均治巴县。

武德三年(620年)辖3县:巴县(治今重庆市渝中区)、江津、万春(治今重庆市永川区朱沱镇)。

贞观十三(639年)年辖4县:巴县、江津、万寿、南平。

至德二年(T57年)辖5县:巴县、江津、万寿、南平、壁山(今重庆市璧山区)。

合州,武德元年改涪陵郡复为合州。天宝元年改合州为巴川郡,乾元元年复为合州。贞观元年属山南道,开元二一年属山南西道,元和年间属剑南道东川节度使,唐末属剑南东川昌普渝合都指挥使。武德三年〔20年)分石镜县置新明县;长安三年〔703年)分石镜县置铜梁县,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分石镜县南境、铜梁县东境置巴川县。合州、巴川郡均治石镜县。

武德三年辖4县:石镜〔今合川区)、赤水〔治今合川区赤水乡、汉初(治今武胜县西关乡)、新明(治今岳池县顾县镇)。

天宝元年〔742年)辖6县:石镜、赤水、铜梁〔治今重庆市潼南区汇集乡)、巴川〔治今重庆市铜梁区旧县乡)、汉初、新明。

涪州,武德元年以渝州涪陵镇及巴县地置。天宝元年改涪州为涪陵郡,乾元元年复为涪州。贞观元年属山南道,开元二十一年起属山南西道,至德年间属山南东道,元和三年〔08年)起属黔中道。武德二年升涪陵镇为涪陵县:

分涪陵县置武龙县;分巴县、涪陵县置永安县,开元二十二年〔734年)撤销永安县,其地并入乐温县;分巴县地置乐温县、温山县,属南游州,武德九年〔626年)南游州撤销,乐温县、温山县改属涪州。贞观十一年〔637年)分巴县地置隆化县,先天元年〔712年)改为宾化县。涪州、涪陵郡均治涪陵县。

武德三年〔620年)辖3县:涪陵〔治今涪陵区)、武龙〔治今武隆县西北土坎乡)、永安〔治今重庆市长寿区东南)。

天宝元年(742年)辖5县:涪陵、武龙、宾化〔治今南川区陛化镇)、乐温〔治今长寿区东北)、温山〔治今长寿区内)。

南州,武德二年〔619年)分江津县置;同时置陛阳县、扶化县、陛巫县、丹溪县、灵水县等5县。武德三年改为僰州,武德四年复为南州。天宝元年改为南川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南州。贞观元年属江南道,开元二十一年起属黔中道。贞观五年〔631年)置三溪县;贞观七年置当山、岚山、归德、汶溪4县,次年4县撤销;贞观十一年〔637年)撤销扶化、陛巫、灵水3县;贞观十七年〔643年)又撤销丹溪县;先天元年〔712年)改陛阳县为南川县。

南州州治为隆阳县〔南川区),南川郡郡治南川县。

武德三年〔20年)辖县:隆阳〔治今重庆市綦江区古南镇北)、扶化〔今綦江区内)、陛亚巫〔今江县内)、丹溪〔治今綦江区东溪镇)、灵水〔今綦江区内)·

贞观七年〔33年)辖10县:隆阳、扶化、隆巫、丹溪、灵水、三溪〔治今綦江区三江镇)、当山(今綦江区内)、岚山(今綦江区内)、归德〔今綦江区内)、汶溪〔今綦江区内)。

天宝元年〔742年)辖2县:南川〔治今綦江区城北)、三溪。

南平州,贞观四年〔630年)分巴县地置,并置南平、清谷、周泉、昆山、和山、白溪、瀛山7县:属山南道。贞观八年〔634年)改南平州为霸州。贞观十三年〔63年)霸州撤销,同时撤销清谷、周泉、昆山、和山、白溪、瀛山等6县,其地并入南平县:改属渝州。南平州州治为南平县。

贞观四年辖7县:南平、清谷、周泉、昆山、和山、白溪、瀛山。

溱州,贞观十六年〔642年)因南平僚内附置,并置荣懿、扶欢、乐来3县。天宝元年〔742年)改为溱溪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溱州。贞观年间属江南道,开元二十一年起属黔中道。成亨元年〔670年)撤销乐来县。元和三年〔808年)其境南之珍州撤销,所属3县改隶溱州。溱州、溱溪郡治所均为荣懿县。

贞观十七年〔643)辖3县:荣懿〔治今重庆市南桐矿区春年镇)、扶欢〔治今綦江区扶欢坝)、乐来〔治地不详)。

天宝元年〔742年)辖2县:荣懿、扶欢。

元和三年〔08年)辖5县:荣懿、扶欢、夜郎〔治今贵州省桐梓县内)、丽皋〔治今贵州省正安县内)、乐源〔治今贵州省正安县内)。

昌州,乾元元年〔758年)因其地“山川阔远”,为“镇押夷僚”置,同时置昌元县、静南县、大足县。大历六年〔771年)昌州及3县撤销,其地各还旧属。大历十年〔775年)州、县复置。大历十一年分渝州壁山县置永川县·。

昌州建州后属剑南道东川节度使,大顺元年〔890年)为剑南东川昌普渝合都指挥使驻地。建州时州治为昌元县,大历十年复置后迁治静南县,景福元年〔892年)迁治大足县。

乾元元年〔758年)辖3县:昌元〔治今重庆市荣昌区昌龙乡)、静南〔治今重庆市大足区西)、大足〔治今大足区内)。

本文来源于书籍拍照,部分图片无法转换成文字,还望理解

南州、溱州从唐末起为羁縻州〔名义上属于王朝或地方割据势力管辖,实际上当地的一切行政事务均由地方实力集团管理)。

四、宋朝(965~1279年)

宋朝建立后,于乾德三年〔965年)灭后蜀,在原剑南东川、剑南西川两节度使范围设置西川路,开宝六年〔973年)又在原山南西道及山南东道部分地区设置峡西路,正式确认了唐天宝以来的三级政区制,即路〔道)、州、县。

咸平四年(1001年)分西川、峡西两路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夔路等四路,总称川峡四路,后简称四川。今重庆市辖区内各州军分属梓州路、夔州路。政和七年(1117年)改梓州路为潼川府路。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年)因战净需要,设川峡四路制置司于成都,嘉熙三年〔1239年)置川峡四路制置副司于重庆,淳祐二年〔1242年)川峡四路制置司移驻重庆府,重庆首次成为四川地区行政军事的中心。

两宋时期,今重庆市辖区内共有3州、1军,另有2州部分区域在今重庆市辖区范围内。

瀹州,宋初仍置,崇宁元年〔1102年)改为恭州,南宋淳熙十六年〔1289年)八月,因其地为光宗皇帝赵惇原来的封王之地〔当时称为潜藩),升恭州为重庆府,此为“重庆”这一地名的由来。渝州〔恭州、重庆府)属夔州路。

南宋嘉熙三年起为四川制置副司驻地,淳祐二年起为四川制置司驻地,管辖成都府路、潼川府路、利州路、夔州路。

乾德五年〔967年)撤销万寿县,其地并入江津县;雍熙中〔984~987年)撤销南平县。庆历八年〔1048年)以羁废南州、藻州隶属渝州。皇祐五年〔1053年)改羁縻南州为南川县〔治今暴江县古南植北),属渝州。渝州、恭州、重庆府其治所均在巴县。

乾德三年〔965年)辖5县:巴县(治今重庆市渝中区)、江津〔治今江津区东)、壁山(治今璧山区)、万寿〔治今永川区朱沱镇)、南平。

庆历八年〔1048年)辖3县:巴县、江津、壁山;2羁糜州:南州、溱州。

皇祐五年〔1053年)辖4县:巴县、江津、壁山、南川(治今綦江区古南镇北)。

崇宁元年(1102年)辖3县:巴县、江津、壁山.

合州,宋初仍置。州治为石镜县,淳祐三年〔1243年)州治移驻钓鱼山。合州属梓州〔潼川府)路。乾德三年(965年)改石镜县为石照县;开宝二年(969年)将新明县改由新建立的广安军管辖;熙宁四年〔1071年)撤销赤水县,其地并入铜梁县,熙宁七年〔1074年)复置。

乾德三年〔965年)辖6县:石照〔今合川区)、赤水〔治今合川区赤水乡)、巴川〔治今铜梁区巴川镇)、铜梁〔治今潼南区南汇集乡)、汉初〔治今武胜县西关乡)、新明〔治今岳池县顾县镇)。

崇宁元年〔1102年)辖县:石照、赤水、巴川、铜梁、汉初。

昌州,宋初仍置。昌州属梓州〔潼川府)路。宋初撤销静南县,其地并入大足、昌元、永川3县。昌州州治为大足县。

乾德三年〔965年)辖4县:大足、静南、昌元〔治今荣昌区昌龙乡)、永川。

崇宁元年〔1102年)辖3县:大足、昌元〔治今荣昌区昌元镇南)、永川。

南平军,原为羁糜州南州、溱州〔南平僚地)。熙宁四年(1071年)渝州南川县及羁摩溱州荣懿县僚人李光吉、梁承秀、王兖三族起而造反,宋王朝镇压后,在东部置隆化县,隶属于涪州〔今涪陵区):西部建荣懿、扶欢2寨,隶属渝州。

熙宁七年〔1074年)渝州南平僚人末斗又反,宋招抚后以南川县铜佛坝建立南平军,同时将涪州隆化县、渝州南川县改隶南平军管辖,军治为南川县。南宋宝祐四年〔1256年)南平军治及南川县治移驻龙岩城〔今南川区东南马脑山)。南平军属夔州路。熙宁八年〔1075年)撤销南川县,其地并入隆化县,元丰元年〔1078年)复置南川县。大观二年〔1108年)南平军南面的“渝州蛮”赵泰等内附,又另置一溱州及溱溪、夜郎2县以安置:宣和二年〔1120年)废溱州及所属2县,改置为溱溪寨,隶属于南平军。宣和三年〔1121年)撤销其南面的播州〔治今贵州省桐梓县南)及所属播、琅川、带水3县,以其地设置为白锦堡,隶属于南平军:南宋端平三年〔1236年)复置播州。

熙宁七年〔1074年)辖2县:南川〔治今綦江区赶水镇)、隆化〔治今南川区隆化镇)。

宣和三年〔1121年)辖2县:南川、隆化,1寨:溱溪〔治今贵州省桐梓县北部),1堡:白锦〔治今贵州省桐梓县南部)。

涪州,宋初仍置。州治涪陵县,属夔州路。熙宁三年〔1070年)撤销温山县,其地改为温山镇,并入涪陵县。熙宁七年〔1074年)隆化县改属新设立的南平军。咸淳二年〔1266年)州治移往三台山。

乾德三年〔965年)辖5县:涪陵〔治今涪陵区)、乐温〔治今长寿区内)、温山〔治今长寿区东北)、隆化、武龙。

崇宁元年〔1102年)辖3县:涪陵、乐温、武龙。

遂州,宋初仍置,政和五年〔1115年)升为遂宁府,州〔府)治小溪县,端平三年〔1236年)迁治于莲溪砦。州〔府)属梓州〔潼川府)路。太平兴国初年,改方义县为小溪县:熙宁六年〔1073年)撤销青石县,熙宁七年恢复。


第四节元、明、清时期

一、元朝〔1279~1361年)

元朝实行省、路、府(州)、县四级政区制。至元二十三年〔126年)正式建置四川等处行中书省,驻成都,简称四川行省,是为四川建省之始。至元二十五年至至元二十七年〔128一1290年),四川行省一度移驻重庆。

至元十六年(1279年)重庆设四川南道宣慰司,掌管军民事务,作为陕西四川等处行中书省与四川东南路、府之间的承转机关。宣慰司管辖重庆、夔州〔治今奉节县)2路,绍庆〔治今彭水县)、怀德〔治今湖北省来凤,县内)2府。

重庆路,至元十六年〔1279年)置重庆路总管府,同时置由总管府直辖的录事司。隶属陕西四川等处行中书省。

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升为上路,忠州、涪州改由重庆路管辖;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又将泸州、合州改由重庆路管辖;同年撤销壁山县,其地并入巴县,撤销南平军,部分区域并入南川县。重庆路总管府驻巴县。

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重庆路辖1司:录事司,直辖3县:巴县(治今重庆市渝中区)、江津〔治今江津区几江镇)、南川〔治今南川区隆化镇)。

所辖4州:

合州,至元十五年〔1278年)钓鱼城降,复置合州,并置录事司。至元二十年(1283年)自钓鱼城还治旧址原石照县城〔今合川区合阳镇),降为散郡;撤销录事司及赤水县、汉初县,其地并入石照县;撤销巴川县,其地并入铜梁县,铜梁县治迁至原巴川县城。撤销昌州及昌元县、永川县,其地并入大足县;随之又撤销大足县,其地并入铜梁县。至元二十二年〔125年)改由重庆路管辖,由散郡升为州,复称合州。州辖3县:石照(治今合川区合阳镇)、铜梁〔治今铜梁区巴川镇)、定远〔治今武胜县旧县乡)。

涪州,元仍置,至元二十年〔1283年)撤销涪陵、乐温2县,其地由州直辖。州辖1县:武龙〔治今武陛县土坎乡,治地不在今重庆市辖区内)。

忠州,州治临江县,辖3县:临江〔今忠州区)、南宾〔治今丰都县龙河镇)、丰都。

三、明朝〔1371~1644年)

明朝建立后,于洪武四年〔1371年)灭明夏,控制四川,仍置四川等处行中书省,洪武九年〔1376年)改为四川承宣布政使司。同时将四川部分地区划归成都都卫〔后称四川都指挥使司)及其下属的卫、所管辖。在重庆地区先后置有重庆府、重庆卫及重庆兵备道。

重庆府,改明夏的重庆路置。隶属四川等处行中书省〔四川承宣布政使司)。洪武六年〔1373年)复置永川县,同年置荣昌县,洪武七年〔1374年)撤销昌宁县,其地并入荣昌县。成化十七年〔1481年)以铜梁县部分地区及遂宁县部分地区置安居县。成化十九年〔1483年)复置壁山县。洪武四年、六年先后将大足、景江、长寿3县改为重庆府直辖。洪武五年撤销黔江县,其地并入彭水县;洪武十一年〔1377年)置黔江守御千户所,洪武十四年〔1381年)复置黔江县,由重庆府直辖。重庆府治为巴县。

洪武七年〔1374年),重庆府直辖9县:巴县、江津、永、荣昌、大足、景江、长寿(治今长寿区境内)、南川〔今南川区)、彭水〔今彭水县)。

所辖3州:

合州,除州直辖地外,辖2县:铜梁、定远〔治今武胜县旧县乡。

忠州,洪武中撤销削临江县、南宾县,其地由州直辖,辖2县:丰都、垫江。

涪州,除州直辖地外,辖1县:武龙。

成化十九年(1483年),重庆府直辖11县:巴县、江津、壁山、永川、荣昌、大足、安居〔治今铜梁县安居镇)、綦江、长寿〔治今长寿区城关镇河街)、南川、黔江。

所辖3州:

合州,除州直辖地外,辖2县:铜梁、定远〔治今武胜县西南中心镇。

忠州,除州直辖地外,辖2县:丰都、垫江。

涪州,除州直辖地外,辖2县:彭水、武隆。

重庆卫,洪武六年(1373年)置。隶属成都都卫(四川都指挥使司)。洪武七年〔1374年)管辖散毛沿边宣慰司,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散毛沿边宣慰司撤销。洪武八年管辖石硅宣抚司,嘉靖二十四年〔1561年)改由夔州卫管辖。永乐十六年〔1418年)管辖酉阳宣抚司.

永乐十六年至嘉靖二十三年〔1418~1560年),辖2宣抚司:石硅〔今石柱县)、酉阳〔今酉阳县)·

嘉靖二十四年〔1561年),辖1宣抚司:酉阳。

重庆兵备道,洪武中期〔约1373~1387年)置,兼分巡上川东道。管辖重庆府、重庆卫和各州县及贵州、酉阳等处宣抚司、宣慰司。

四、清朝(1644~1911年)

明末清初,张献忠农民起义军控制四川,建立大西,但未能建立巩固的根据地,对地方政区,少有建置变动。

清初顺治末年,四川川大部分地区被清军控制,但直到康熙二年〔1663年)清,总瞀在重庆补筑通远门城墙,加强城防,清在重庆的统治才得以巩固。

清仍置四川行省,设巡抚驻成都。顺治十四年〔1657年)又增设总瞀,驻阆中,康熙元年〔1662年)移驻重庆。

康熙七年〔1668年)改设为川湖总瞀,移驻湖北荆州:康熙九年〔1670年)川湖总瞀移驻重庆;康熙十九年〔1680年)又改为川陕甘总瞀,移驻陕西省西安。

川东分巡道,又称分巡川东兵备道,为行省的派出机关。顺治三年〔1646年)设,初称分巡上川东道,驻重庆府:康熙八年〔1669年)裁分巡下川东道,统为川东分巡道,仍驻重庆府。光绪十七年〔1891年)起,川东分巡道兼重庆关监瞀。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辖3府:重庆府、夔州府〔今奉节县)、绥定府〔今达县):2直隶州:忠州州〔今忠州区)、酉阳州(今酉阳县):2直隶厅:石硅厅(今石柱县)、太平厅(今万源县)。

重庆府,清仍置。隶属四川行省。光绪十六年〔1890年)清朝与英国签订不平等条约,重庆对英国开放为商

埠;次年重庆设立海关,正式开埠。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重庆对日本开放为商埠;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日本夺得巴县王家沱〔今重庆市南岸区弹子石附近)为日本租界。

康熙元年〔1662年)撤销铜梁县、安居县,其地并入合州;撒销壁山县,其地并入永川县:撤销大足县,其地并入荣昌县:撤销武陛县,其地并入涪州。康熙八年〔1669年)撤销定远县,其地并入合州。康熙六十年〔1721年)以原铜梁县、安居县地复置铜梁县。雍正四年〔1726年)以黔江县置黔江厅,雍正十二年〔1734年)改为黔彭直隶厅,

重庆府同知移驻黔彭直隶厅。雍正六年〔1728年)复置大足县、定远县、璧山县(璧山县复置时,县名由原壁山改为壁山),由重庆府直辖。雍正十三年(1735年)升忠州为直隶州,由省直辖。乾隆元年(1736年)撤销黔彭直隶厅,

重庆府同知回驻重庆。乾隆十九年〔1754年)重庆府同知移驻江北城,分巴县嘉陵江以北和朝天门以下的长江以北地方置江北厅。重庆府治巴县。

康熙十年〔1671年),重庆府直辖11县:巴县、江津、长寿、景江、永、荣昌、南川(今南川区)、丰都(今丰都县)、垫江(今垫江区)、黔江(今黔江县)、彭水(今影水县)。

所辖3州:

合州〔今合川区),除州直辖地以外不辖县。

忠州〔今忠州区),除州直辖地以外不辖县。

涪州〔今涪陵区),除州直辖地以外不辖县。

乾隆二十年〔1755年),重庆府直辖1厅:江北厅(治今重庆市江北区江北城):11县:巴县、江津、长寿、綦江、永川、壁山、铜梁、大足、荣昌、南川、定远(治今武胜县中心镇)。

所辖2州:

合州〔今合川县),除州直辖地以外不辖县。

涪州〔今涪陵区),除州直辖地以外不辖县。


第五节 中华民国时期

一、民国元年〔1912年)

清宣统三年〔1911年)重庆掀起保路运动,八月十九日〔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十月初二(11月22日)重庆独立,随即成立蜀军。撤销重庆府,设民事厅。川东南57州,县先后独立,接受蜀军领导。蜀军驻巴县。

民国元年(1912年)3月,重庆蜀军与四川军合并,重庆设重庆镇抚府。重庆镇抚府驻巴县。

重庆镇抚府所辖川东南54州、厅、县:

巴县、江津县、长寿县、景江县、永川县、璧山县、铜梁县、大足县、合州〔今合川区)、江北厅〔治今重庆市江北区)、荣昌县、南川县、定远县(今武胜县)、涪州〔今涪陵区)、奉节县、巫山县、大宁县〔今巫溪县)、云阳县、万县、开县、达县、东乡县〔今宣汉县)、新宁县、渠县、大竹县、太平县〔今万源县)、忠州、丰都县、垫江县、梁山县(今梁平县)、酉阳州(今酉阳县)、秀山县、黔江县、彭水县、石硅厅〔今石柱县)、城口厅〔今城口县)、广安州、邻水县、岳池县、内江县、泸州、江安县、永宁州〔今溆永县)、古蔺县、南溪县、合江县、叙州府〔今宜宾市)、宜宾县、隆昌县、富顺县、屏山县、兴文县、高县、马边厅〔今马边县)。

二、民国3年〔1914年)

民国元年6月,重庆植抚府撤销,改设川东观察使,驻巴县。民国2年(1913年)设川东道,驻巴县,撤销府、州、厅,以道辖县,改合州为合川县、涪州为涪陵县、江北厅为江北县、忠州为忠县、酉阳州为酉阳县、石硅厅为石硅县、城口厅为城口县。民国3年〔1914年)改川东道为东川道、定远县为武胜县、大宁县为巫溪县、新宁县为开江县、太平县为万源东川道辖36县:

巴县、江津、长寿、景江、永川、璧山、铜梁、大足、合川、江北、荣昌、南川、武胜、涪陵、奉节、巫山、巫溪、云阳、万县、开县、达县、东乡〔次年改名宣汉)、开江、渠县、大竹、万源、忠县、丰都、垫江、梁山〔今梁平县)、酉阳、秀山、黔江、彭水、石庄、城口。

三、民国4年至民国25年(1915~1936年)

民国初期,四川战乱不已,重庆地区先后为四川实力派、滇军、黔军和北洋军阀交替控制,东川道于民国7年(1918年)四川防区制确立后名存实亡,民国17年(1928年)东川道撤销。民国8年〔1919年)四川瞀军明令公布的《四川靖国洛军驻防区域表》中,重庆城由黔军驻防;巴县及长江〔川江)沿江重要城镇由江防军驻防;永川、荣昌、潼南、璧山、大足、合川、江北、长寿等县由川军第2师刘湘部驻防:江津、景江等县由滇军、黔军驻防。

民国5年〔1916年)8月在重庆设立四川省长行署,民国6年〔1917年)8月在重庆设立四川瞥军公署,民国年(1920年)10月再次在重庆设立四川臂军公署,民国10年〔1921年)在重庆设立四川省,民国13年〔1924年)6月在重庆设立四川省长公署,民国14年(1925年)2月在重庆再次设立四川省长公署,均未及一年,或倒台、或改组、或他迁。民国24年〔1935年)川政统一,省下设立行政瞀察区,2月,四川省在重庆市成立,6月,西迁成都。

民国10年〔1921年)10月,设立重庆商埠瞀办署,开始筹办市政。民国12年〔1923年)2月,重庆商埠瞀办署改为重庆市政公所。民国15年〔1926年),重庆市政公所改为重庆商埠瞀办公署。民国16年〔1927年),重庆商埠瞀办公署改组为重庆市政厅。民国18年〔1929年)2月15日,重庆市政厅改为重庆市,重庆正式建市,属四川省。

重庆建市到民国23年〔1934年),重庆市的基层行政区划仍然沿袭明清以来的厢坊制,共设22坊,其中老城区〔重庆城,今重庆市市中区通远门、临江门以东地区)7坊、新城区〔新市区,今重庆市市中区临江门、通远门以西地区)3坊,南岸4坊、江北8坊。

民国24年(1935年),重庆市基层政区改为分区设署,共设5个区和6个直辖乡。同年底,又调整为6个区。

在今重庆市辖区范围内,除设立重庆市外,于民国24年〔1935年)另设四川省第三行政瞀察区,行政督查专员驻永川县。督查区辖10县:永小、巴县、江津、綦江、璧山、铜梁、大足、江北、合川、荣昌。

四、民国26年至民国38年〔1937~1949年)

民国26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1月20日,国民发表宣言,正式宣布移驻重庆,重庆市成为中国的战时首都。民国28年〔1939年)5月,国民宣布重庆市为行政院直辖市。巴县、江北县的县治迁出重庆市区。6月起,巴县、江北县部分地区陆续划归重庆市。年底,全市划为12个区。

民国29年〔1940年)9月6日,国民宣布重庆市为中华民国陪都。

自民国27年〔1938年)以来,随着大批机关、工厂、学校及事业单位内迁重庆和大批市区人口向郊外迁建区扩散,重庆市外围地区出现了一大批小场镇,这些区域陆续由巴县、江北县划归重庆市。为加强对郊区的行政管理,重庆市于民国30年〔1941年)5月至10月,先后在唐家沱、歌乐山、黄桷垭设立了3个郊区办事处。当年至次年初,并陆续设置了第十三到第十七等5个新区。民国31年〔1942年)重庆市辖17区、1个水上区,并设有3个郊区办事处.

民国33年〔1944年),市将各区由区署改为公所,将原第十一区分置为第十一、第十八两个区。重庆市辖18区,1个水上区。民国35年〔1946年),水上区撤销,所辖地域划入邻近各陆上区。重庆市辖18区。


第六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一、西南军政委员会、西南行政委员会重庆市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人民决定建立大行政区军政委员会〔人民)作为管辖若千省、直辖市的地方一级。11月30日,重庆市解放,12月2日人民任命刘伯承为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西南军政委员会成立。西南军政委员会驻重庆市,辖1直辖市4省:重庆市、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西康省。

1950年1月,人民决定撤销四川省,改设4个行署区,仍由西南军政委员会领导。西南军政委员会辖1直辖市3省4行署区:重庆市:云南省、贵州省、西康省:川东行署区〔行署驻地在今重庆市辖区内)、川南行署区、川西行署区、川北行署区。

1952年8月,人民委员会决定撤销川东、川南、川西、川北4行署区,恢复四川省建制。9月1日,四川省人民成立。西南军政委员会辖1直辖市4省:重庆市: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西康省。

1952年11月,人民委员会决定将大行政区人民或军政委员会改为行政委员会,作为末民的派出机构。西南军政委员会改为西南行政委员会,仍驻重庆。西南行政委员会辖1直辖市4省:重庆市;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西康省。

1953年3月,人民政务院决定重庆市由大行政区直辖市改为直辖市,仍由西南行政委员会代表人民进行领导与监督。西南行政委员会代管1直辖市辖4省:重庆市;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西康省。

1954年6月19日,人民委员会第32次会议通过《人民关于撤销大区一级行政机构和合并若千省、市建制的决议》。西南行政委员会于是年11月1日起正式撤销。

7月,重庆市并入四川省,改为四川省辖市。

二、四川省重庆市

1955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从四川省南川县、綦江县和贵州省桐梓县划出26个乡1个镇,建立南桐矿区,由重庆市管辖,8月,南桐矿区正式成立。重庆市辖7个区。

同年10月,重庆市及各区人民根据《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改称人民委员会。同时,市人民委员会决定市属各区的称谓除南桐矿区外改排号为按地名相称。

第一区改称市中区:第二区改称江北区;第三区改称沙坪坝区:第四区改称九龙坡区;第五区改称南岸区:第六区改称北碚区。

1959年初,四川省人民委员会正式批准江津专区的巴县、綦江县、涪陵专区的长寿县划归重庆市。重庆市辖7区3县:市中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南岸区、北碚区、南桐矿区:巴县、綦江县、长寿县。

1965年2月,重庆市人民委员会决定将九龙坡区管辖的九宫庙、新山村、跃进村3个街道办事处辖区划出,单独设置大渡口区。12月,重庆市大渡口区正式成立。重庆市辖8区3县。

1968年,重庆市及所属各区县机构均改称为革命委员会.

1975年3月,国务院决定将江津地区的大足县双路公社全部、元通和土桥两公社各一部由大足县划出,成立效桥区,由重庆市管辖。重庆市辖9区3县。

1976年1月,四川省革命委员会决定,江津地区的江北县划归重庆市。重庆市辖9区4县。

1980年3月,重庆市及所属各区县行政领导机构陆续恢复人民名称。

1983年2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撤销永川地区〔1981年江津地区以其驻地永川县名改名为永川地区),将永川地区所属8县划归重庆市。重庆市辖9区12县:市中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南岸区、大渡口区、北碚区、南桐矿旷区、波桥区:巴县、綦江县、长寿县、江北县、永川县、大足县、铜梁县、合川县、璧山县、潼南县、江津县、荣昌县。

1996年9月15日,重庆市代管四川省万县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区。

三、重庆直辖市

1997年3月14日,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批准设立重庆直辖市,撤销原重庆市。重庆直辖市辖原重庆市、万县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区 ;共43个区市县,面积82402.95平方千米,3002万人。

1997年6月18日,重庆直辖市机构正式挂。重庆至此在历史上第三次成为直辖市。

本文地址: https://www.tanjiaoyicn.com/n/4154.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部分来源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或其他公众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17条)
  • 濮养职
    百度百科上面不是有吗?
  • 帅哟岸
    开州温泉?搞成了温房?
  • 谭上
    作者,应该是武隆区鸭江镇[作揖]
  • 松折贝
    重庆光辉历程,重庆加油!
  • 琴设
    巴国可以再分一下。一个是最初的巴人之国,一个是后来分封的姬姓巴国。最开始巴人帮周武王当前锋。为啥后来巴人又被分封国家,而且还是姬姓的。两个我总是没分的太清。有没有人清楚的来说说。
  • 宗塞
    是“双桥区”不是“波桥区”
  • 倪考
    历史依据详细,辛苦了[赞][赞]
  • 宓莹
    算比较全面
  • 边许丑
    辛苦了
  • 彭毋疯
    错别字也实在太多了吧。
  • 裴颈
    转发了
  • 郁钳塞
    转发了
  • 莘徐沙
    转发了
  • 巢强岳
    转发了
  • 苏薛稚
    转发了
  • 蒙棚
    地理位置优势,成就了三次直辖一次首都!重庆威武霸气![赞][赞][比心][比心]
  • 廖杨智
    [赞][赞][赞]

    联系我们

    93840186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baban38@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