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情有义是什么意思(有情有义是什么意思解释)

有情有义是什么意思?最近有很多老铁对这个问题干到困惑。还有其他网友想了解有情有义是什么意思解释。对此,碳百科收集了相关的教程,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与:通假“欤”,是一个形声字。文言句末语气助词,表示疑问、感叹、反诘等语气。

夫子说:“赐啊!你以为我是个博学且能强记的人吗?”子贡答道:“是的。难道不是这样吗?”夫子说:“不是的。我是一以贯之。”

“一以贯之”在《论语》中出现两次,一次是在《论语•里仁篇》,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夫子说:“曾参啊!我讲的道是由一个基本的思想所贯通的。”曾子说:“是。”夫子出去后,其它的弟子问道:“这是什么意思?”曾子说:“他老人家的道,只是忠和恕罢了。”)

这次,孔子和子贡又提到“一以贯之”。相比较曾子而言,在这里,孔子时候省略了一个“道”字。“予”就是“吾”,我的意思。

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比孔子小三十一岁。曾参比孔子小44岁,是孔子最年轻的弟子之一。孔子去世的时候,曾子才29岁,对于一个小年轻,孔子话说的比较全,对于子贡这个常年跟着自己的弟子来说,因为学“道”时间长了,很多的时候,就可以“一言以蔽之”的。

关于孔子的“一以贯之”,这个“一”还是应该理解成“仁”,用道家的说法是“道”。

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儒家强调的是入世,如何做人做事啊?孔子给出的答案是“仁”,“克己复礼曰仁”。道家强调的是认清世界是什么,然后才能无私、无欲、无我的状态,最终是达到道法自然的境界!学说无所谓哪一家学问的境界高低。一个人如何能够通过所学,不管是儒释道三家的哪一家学问,做一些利己、利民、利天下的事情,最才是真正的学以致用。用道教鼻祖老子的话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用《弟子规》的一句话说“长浮华,成何人?”一个人不能身体力行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这些本分,一味死读书,纵然有些知识,也只是增长自己华而不实的习气,如此读书又有何用?受教育的目的首先在“做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这句话也可能是在颜回去世后,孔子看到;孔门中能继承大业的只有子贡和年纪轻轻的曾子,所以才对他们两个人说“一以贯之”的。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从子贡和曾子以后的发展来看,子贡虽然没有成为孔子的传道人,但对于儒学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们会在《论语•子张篇》进行详细阐述的。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著《大学》、《孝经》。被后世尊奉为“宗圣”,最终成为孔子的传道人。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

“识”的含义是知道,认得,能辨别。它主要是用来作为指区别对象的认知能力。《说文》给出的解释是:“识,知也。”这里的“识”通假“誌(志)”,是记住的意思。这个字在《论语》中多次出现;如《论语•述而篇》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子罕篇》记载;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本章句以及《论语•子张篇》“贤者识其大者。”

孔子是当时的学问“集大成者”。很多人说啊,我没能成为孔子这样的人,一是没时间学习,有点时间我忙着炒股,做生意发财呢;二呢,我也记不住,因为我的记性不好。可能看到聪明的子贡忙着在鲁国和卫国之间做生意,不好好进德修业,孔子才有此问。孔子说;赐啊!你以为我是博学且能强记的人吗?

一听老师如此的问,子贡下意识地说;是啊。老师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没有老师不知道的。自己跟随老师多年,老师所有的学问是通过不断学习记住的。

看到老师没有答话,子贡思考了一下,老师,您难道不是这样吗?

面对子贡的疑惑,孔子的回答很直接,两字:“非也。”孔子说;不是这样的!

那么孔子如何成就“多学而识之者”,答案是“一以贯之。”

“贯”的本义是古代穿钱的绳索,把方孔钱穿在绳子上,每一千个为一贯。引申为贯穿,融会贯通。《说文》给出的解释是:“贯,钱贝之贯也。”贯在这里是贯通的意思。

“一以贯之”的“一”就是根本。对于宇宙来说,曰“道”;对于人来说,就是“心性”。抓住了“根本”,就能贯穿一切。如此来看;孔子“一贯之道”就是于“仁”,“克己复礼曰仁。”“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这里,强调的是自觉!是能自己约束自己,自觉含有心理斗争的意思。

在《论语》中,孔子“一以贯之”的例子很多;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经》三百篇,靠的是“思无邪”这三个字贯穿的。相应地,《论语·子路篇》“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是因为不能做到学以致用。

如《论语·为政篇》“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强调的是“礼”的与时俱进性。

求任何学问,一定要先找到“一”这个根本,你便能贯通一切事物。做人做事,也是如此的。只是在做人做事这一点上,“一”等于儒家所谓的中庸之道。

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之”,没有具体所指,可以泛指一切。

结合本章句《论语》,“之”可以是学习知识,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老师说;赐啊!你以为我是个博学且能强记的人吗?

老师学习那么多的知识——礼、乐、射、御、书、数,这六门功夫啥都会,怎么做到的啊?孔子说;我是靠“一以贯之”做到的,这里讲的“一”好比是穿钱的钱绳,“多学而识之”就如同散钱,拿着绳子才能把钱穿起来。学习也是如此,一定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即“一以贯之”。

“一以贯之”首先是“多学而识之”。多学习、多记住,这是基础;二呢,在此基础上,要进行理性归纳和概括。只有多学习,你才能慢慢从中寻求到事物发展的规律,这就是先有“多”,然后才能有“一”。

孔门弟子中,聪明的子贡能做到“闻一知二”,有一个人能“闻一以知十”,这个人就是颜回。老师教学的时候,说“一”,他能够推演到“十”。反过来说,就是“知十”之后才能“闻一”。孔子呢,则是“一以贯之”,这个“之”可以是百、千、万,什么都可以“贯”,如此理解的话,才觉得孔子之道真的“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啊!

“一以贯之”不是谈玄论虚,儒家说你要做到“一以贯之”,必须是要从“下学”入手,这样的话,你才有可能做到“上达”,就是达于天道。

其实,这里的“学”也可以理解成“觉”,觉悟的意思。赐啊,你认为我觉悟人生,靠的是什么啊?孔子说;我是先把握事情的本体,让后根据本体运行的规律来做事的,用一个成语来说,就是融会贯通。

孔子所说的“多学而识之”,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这个人的具有最强大脑的能力,接触到的东西能够快速的记忆下来。你记忆再好,能好过现在的“百度”吗?《庄子》记载:“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殆”是危险的意思。人生是有限的,但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人生追求无限的知识,是必然失败的。

我相信;大家都有过吃多了,肚子胀鼓鼓的感觉,不消化就会引起“食积”的。老牛吃了草,还需要反刍呢!我们学习知识也是一样的,你得一边学一边思考,学以致用,这样知识才会在实践中得到印证,逐渐的你才能寻求到规律来。很多时候,别人说的规律,,那是他的体验,这样的话就有可能出现这个规律对他有用,对你甚至会带来伤害。

孔子“一以贯之”的“一”,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道”。至于说这个“道”是什么样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如“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如“不怨天,不尤人”等等。“道”是不变的,是始终如一的,人在求道、悟道的同时,要行“道”,要知行合一,这就是“一以贯之。”

对于孔子的“一以贯之”,曾子的理解是“夫子之道,忠恕而已。”曾子把精微玄妙的“一”,降格为人世间的“忠”和“恕”,乍一看,似乎有点儿缩小了老师“道”的内涵,讲求的是老师的入世之道,老师出世之道是什么呢?曾子并没有讲出来。而子贡呢,对老师的话没有任何表示,也许是子贡听懂了,也许子贡还是迷糊中,老师这话啥意思啊?

不管是入世,还是出世,孔子之道都是“一以贯之”,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一种思想或理论贯通始终。

现代社会物质极大丰富,欲望也极大丰富,如果不具有“一以贯之”的能力,人在这个社会走着走着,道心就丢失了,剩下的只是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在前行,这与社会是没有任何益处的!

本文地址: https://www.tanjiaoyicn.com/n/26405.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部分来源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或其他公众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1条)
  • 墨智刹
    中国古代特有的文字载体 帛书

    联系我们

    93840186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baban38@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