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都一处三鲜水饺(老都一处三鲜水饺配方)

老都一处三鲜水饺?最近有很多网友都在搜这个问题。还有网友想知道老都一处三鲜水饺配方。对此,碳百科收集了相关的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深处在荒废的张包铺街最里头,外面一堵连着房体的围墙也快要塌了,老范记的状况有些惨。但每天来这里吃三鲜水饺的人,还真是不少,正如一个老顾客所说:饺香不怕巷深。室内挂着一些图片,有国内省内美食栏目主持人的留影,也有祖孙三代传人经历的缩影,更有历史证章的展示。这些印迹在诉说一个真相,却也认可了一个事实:老字号和它的传承都在,但已经是物是人非。

水饺秘方送给好兄弟

“1912年,12岁的郝树林闯关东投奔在老道外开饭店的三哥,主要卖山东包子。他在这里干了10年,又到位于北市场十八拐的王记饺子馆打工。1956年,位于张包铺街的名店范记永国营化,他成了这里的第一批职工,和开办范记永的王凤魁成了同事。王凤魁原是老哈埠名店范记独一处的店员,解放前与人合办了范记永,这里是闻名一时的三鲜饺子风味馆。两人很处得来,是磕头拜把子的兄弟。”

这段话是60岁的郝文俊说的,他是郝树林的二儿子,也是如今老范记饺子馆的老板。“时间往回推个五十年,我们家那时很穷,有8个孩子要养。我爸说,王凤魁亲手将范记永三鲜水饺配方交到他手里,让他留给孩子,以后靠它吃饭。”郝文俊说,范记永三鲜饺子的特点就是鲜味儿浓重,“一吸一口汤,肥而不腻,瘦而不柴,吃完有回味。”

传承人弄丢了招牌

1979年,23岁的郝文俊知青返城后,就被分配到范记永做服务员。“父亲那时已经不在范记永了,他在对面的新新包子铺,也就张包铺干了好些年,我就是那时候和父亲学的手艺。”后来,郝文俊当了范记永的“末班经理”。1990年,这家老店搬到了北三道街上,位置就在老松光电影院对面。1994年,这里失火了,店也黄了。他又领人回到张包铺街老址,可干了一年还是没干下去。1996年,郝文俊将北三失火的房屋租赁给了别人经营,范记永这块牌子又从国营变成了私营。

“人家抢注了商标。”郝文俊后来在老店老址再开饺子馆,虽然做的还是三鲜馅水饺,但名字只能叫老范记了。墙上挂着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两张合影,人都是范记永的老职工,第一张郝文俊还站在后排,第二张则移到了前排靠核心位置。郝文俊还拿出一张奖励证书,下面有范永记的公章,但那似乎也只证明了他的工作经历。“我这个人说话直来直去,老字号与传承人掰开了,你说这算咋回事!”

老滋味总能留住人

3日18时许,老范记店里来了一位戴着眼镜的斯文客人。他点了两盘小菜,慢慢喝着一瓶啤酒,听店主重新叙述一遍往事后,许久才说:“这些我都知道。”原来,中年人小时候就住在北四道街,已经搬离老道外好多年。他说自己隔段时间就会来这儿,这里有他更完整的记忆。

郝文俊说,他的儿子郝锐是个80后,大学学的是生物,毕业后就回来和他学手艺了。“他打小就吃饺子,看都看会了,他是要学得更精细。现在我也有孙子了,虽然只有1岁,但耳濡目染也会成长。”郝文俊相信,有老手艺在,就有老滋味在,老范记一样会杠杠地。郝文俊的老伴孙秀君,原来是在老道外二十道街东方饭店做面案的,她透露:最近,一家省级电视媒体做了哈尔滨五种传统美食节目,对老范记的三鲜水饺报道了5分钟,还有一家中央级媒体也要为他们做一档节目。老范记在努力扩大影响,郝氏一家已经把传承的信息和味道,传递到了更深更远的地方。

【关于生活报】

本文地址: https://www.tanjiaoyicn.com/n/20340.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部分来源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或其他公众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联系我们

    93840186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baban38@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