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t投资是什么

ict投资是什么?最近有很多网友都在问这个问题。还有其他网友想了解。对此,碳百科收集了相关的攻略,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报告出品方/作者:国金证券,罗露、金晶)

一、ICT 基础设施是元宇宙时代多样化内容场景强大的底座支撑

元宇宙是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融合,是现实世界的数字化承载。扎克伯格提 出元宇宙的八大特征:Presence(临场感)、Avatars(虚拟化身)、Home space(个人空间)、Teleporting(瞬间移动)、Interoperability(互通性)、 Privacy and safety(隐私与安全)、Virtual goods(虚拟物品)和 Natural interfaces(自然的交互)。我们认为,短期来看,元宇宙是在 5G、AI 等信息 技术以及硬件产品的支持下,带来更加沉浸的人机交互体验;长期来看,则是 为现实世界的物理场景构建虚拟世界的数字版本,从交互和连接层面大幅提升 各行业生产效率。在发展过程中,元宇宙会带来 5/6G 网络、云计算、边缘计 算、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传感技术、区块链等广泛的技术迭代机会。

1.1 元宇宙始于 XR,未来构建现实世界的数字孪生,赋能行业生产

新型交互终端的出现,是移动互联网向元宇宙延伸的拐点。互联网至今已经历 了 PC 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两大阶段,而 Metaverse 元宇宙被认为是互联网的 下一代形态。沉浸感是元宇宙最重要的特征,终端硬件、人机交互技术和内容 是元宇宙的入口。提升沉浸感一是在于硬件终端人机交互方式的革新,如 VR/AR、全息、体感、脑机等;二是在于配合终端吸引用户的内容应用。目前, Meta、苹果、腾讯、字节等科技巨头已围绕终端和应用展开激烈的竞争,未来 能够带来全新交互体验的终端何时普及,将是进入元宇宙的关键入口。


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主要载体,内容应用丰富推动算力计 算、通信网络的迭代升级。2008 年 iPhone3G 发布,智能手机出货量为 1.4 亿 部,经过十年的发展,出货量发生了超过十倍的飞速跨越,到 2017 年达到 15.7 亿部。我们将 iPhone 视为划时代的智能手机终端产品,一是因为它带来 更智能、更便捷的触屏体验和操作系统,提高了人机交互水平;二是因为,基 于智能手机,网购、社交、直播、短视频等越来越多的 APP 呈现给用户,替代 了 2G 时代传统手机短信、语音业务,成为催化 3G/4G 落地的杀手级应用。5G 的出现极大丰富了移动通信的应用场景,使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能制造、 智慧能源等成为可能。截至 2021 年底,我国共建成 4G 基站 590 万个,5G 基 站 142.5 万个,手机网民数量达到 10.3 亿。

功能属性来看,VR/AR 终端设备出货量可参考平板电脑出货量走势,目前处于 大规模量产前夕。整体上看,VR 在 2012 年开始,经历了 4 年的热捧,之后又 经历了 4 年的低谷,2020 年疫情也为 VR 带来了曙光。目前 VR 逐步走出谷底, 即将迎来 5-10 年的稳定增长阶段。根据统计,2021 年全球 AR 出货量 57 万台, VR 出货量 1250 万台,整体较 2020 年增长 44%,成为行业公认的“奇点”。当 下 XR 的发展阶段,可类比苹果 iPhone/iPad 上市前阶段,处于大规模量产前 夕。随着产业链和技术不断发展,内容应用逐步繁荣,生态参与者加速入局, 整个元宇宙生态正在持续丰满。长期来看,XR 设备带来的虚拟沉浸感是平板 电脑无法替代的,未来出货量将远超平板电脑。

VR 与 AR 存在相似的技术路径,但 AR 比 VR 技术要求更为复杂,适用场景、 市场规模也更广泛。VR 是利用设备模拟一个虚拟世界,强调用户与沉浸式虚 拟世界的实时交互;而 AR 则借助算机图形技术和可视化技术产生真实世界中不存在的虚拟对象,并将虚拟对象准确“放置”在真实世界中。AR 的技术要求比 VR 更复杂,涉及与真实环境的融合,传感器和数据的融合等技术,但是 AR 技 术的适用场景也更广泛,收入规模也将大于 VR。在初期面向消费者的 AR 体验 承载于智能手机之上,而在今后 10-20 年内,AR 的重要载体是头戴式移动设 备。根据 IDC 估计,2021 年虽然售出了不到 100 万台 AR 眼镜和头戴设备, 但到 2025 年,预计 AR 设备销量将增长到 2340 万台,其中 2B 企业客户将贡 献总销量的 85%左右。根据方舟资本的预测,到 2030 年 AR 将深刻变革人们 的工作、购物、交互和娱乐体验, AR 的市场规模将从 10 亿美元扩大至 1 万亿 美元。根据华为发布的《AR 洞察及应用实践白皮书》,到 2025 年 AR 的市场 空间将达到 3000 亿美元,将优先在教育、社交、购物、出行导航和游戏这五 大行业得到规模应用。


元宇宙始于 VR/AR,绝不止于 VR/AR。看向元宇宙未来的终极形态,我们更 认同英伟达首席执行官黄仁勋的观点:“每个城市、建筑和工厂都会拥有一个数 字复制品,可以模拟和跟踪它的物理版本,生成我们数字孪生的虚拟世界。”英 伟达在 2020 年 10 月份推出了面向企业的实时仿真和协作平台 Omniverse 的 测试版,吸引了包括宝马、爱立信、沃尔沃在内的众多公司与之合作,掀起了 元宇宙的浪潮。在元宇宙时代,消费产品将出现虚实相生的趋势,未来可能很 多产品将形成虚拟化、数字化和实体化紧密结合的形态。未来各类产品可能将 更多出现虚实相生的趋势,消费者可以和产品以及企业产生更多的互动,并且 更加深入参与到产品的生产周期当中。

1.2 参考 ICT 产业链,将元宇宙产业分为终端-承载-使能-计算-内容五部分

我们参考 ICT 产业链,将其拆解为终端、承载、使能、计算和内容五个层面。 内容和终端是元宇宙的入口,通过 VR/AR、游戏等内容在终端呈现,实现元宇 宙的开放互联和沉浸体验;使能层通过 AI、区块链、3D 引擎渲染建模等技术, 构建虚拟世界、现实世界的数字孪生、经济系统等;承载和算力则是元宇宙的 技术底座,元宇宙终端交互场景多样,内容应用丰富,VR/AR、全息影像、体 感技术带来海量数据计算和传输需求,带动算力和网络技术迭代,拉动 ICT 基 础设施建设。

终端:当前 VR/AR 头显被普遍认为是进入元宇宙空间的主要终端 , 此外还包括 可穿戴设备、脑机接口等进一步提升沉浸度的设备。通过多形态交互设备、高 精度传感器件、多类型终端计算、高质量交互传输、全息影像、体感技术,从 场景、器件、技术等不同侧面增强沉浸式体验。 承载:通信技术和基础设施构建元宇宙支撑网络,千兆宽带、5G、WiFi6 等新 型通信技术增强网络能力,提升带宽、降低等性能,通过去中心化的网络架构 及与算力基础设施的协同融合,支撑元宇宙的超低时延、超大带宽需求。 使能:人工智能区块链使能元宇宙,帮助构建元宇宙体系;3D 能力引擎建模和 渲染,增加元宇宙真实性。


计算:终端设备算力有限,上云计算是必然趋势。为了支持元宇宙的海量接入、 真实建模与交互、大规模虚拟内容的创作与体验,需要通过算力基础设施将计 算能力从终端解放,并支持强大的云渲染及三维重建能力以及人工智能能力等。 边缘计算解决带宽和时延问题,主要表现为 CDN (Content Delivery Network, 内容分发网络) 演进升级+云计算资源下沉。 内容:游戏是目前最靠近元宇宙的 “入口”, 内容体验将从游戏继续进化。同 时,内容应用覆盖人类日常的各种生活场景,为用户提供更多娱乐、社交、消 费、学习和工作的内容。未来还将扩展至虚拟社区构建,加强和物理世界的融 合。

1.3 沉浸式的内容应用依靠强大的算力和网络基础设施作为支撑

元宇宙时代科技产业的代际更迭,价值链转移仍符合“基础设施-硬件-软件-平 台-应用和服务”规律。根据 IDC 数据,中国元宇宙相关 IT 支出将在 2025 年达 到近 2000 亿美元,2021~2025 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 20.2%。其中,AI 支出将 达 163 亿美元,占比 8%;大数据支出将达 255 亿美元,占比 13%;云计算支 出将达 814 亿美元,占比最大,约占总支出的 42%。在 Roundhill 的 METVETF 投资中,算力基础设施有关公司占比近 50%,其次是内容平台公司 28.82%、涉及到终端和使能的公司占比分别为 14.56%和 8.89%。

我们认为元宇宙的发展必须强化及重塑 ICT 基础设施,海量数据计算、传输需 求,将带来算力和网络的迭代升级。计算层的升级一方面要求芯片算力的提升; 另一方面要求云计算和边缘计算的协同分配,算力资源下沉,云服务厂商阿里 云、腾讯云、移动云等正着力布局边缘计算平台,CDN 厂商 Cloudflare、 Akamai、Fastly 等也在积极推动 CDN 演进升级为边缘计算系统。网络层则是 高带宽、低时延通信技术的升级,主要表现为 5/6G 普及、WiFi 6/7 技术发展、 千兆光纤入户和 10G FWA 升级。

二、算力层:围绕人工智能计算的云边协同优化算力分配

元宇宙是一个需要三维呈现的虚拟世界,里面的物理计算、图像渲染、人工智 能、动作捕捉、触觉反馈等都需要大量的算力支持。标准的摩尔定律曲线只能 让算力在未来五年内实现约 8 倍或 10 倍的增长。我们认为,元宇宙将带来计 算架构与部署方式的变革:一是,内容应用需要对海量并发非结构化数据进行 实时处理和分析,传统以 CPU 为核心的计算架构将无法满足需求;二是,终 端算力有限催生上云计算需求,算力资源在边缘侧部署满足低时延要求。围绕人工智能计算的云边协同优化算力分配将成为元宇宙计算升级的主要趋势。 边缘计算进入规模化建设期,未来五年边缘计算市场规模增速达 19%,产业链 上游基础设施及硬件厂商有望率先受益。由于边缘计算整体架构与云计算类似, 我们参照云计算“基础设施及硬件-软件平台-应用服务”的投资节奏。当前,ICT 巨头纷纷推出边缘计算架构和平台,边缘数据中心进入大规模建设期。Markets and Markets 预测,边缘计算市场规模将从 2021 年 365 亿美元增长至 2026 年 的 873 亿美元,CAGR19%。现阶段建议重点关注产业链上游的相关基础设施 及硬件厂商,如芯片、服务器和模块化数据中心建设。

2.1 芯片:异构集成突破摩尔定律提高算力,存算一体降低时延和能耗

人工智能是未来元宇宙中主要的生产工具,数据是生产要素,越来越多的内容 由 AI 生成。IDC 预测,到 2025 年,将有 414 亿台物联网设备,期间将产生 73147EB 数据,其中约四分之一是实时生成的。人工智能按照计算场景可分为 云端和终端。NVIDIA 将深度学习计算场景分为三大类:数据中心的训练、数据 中心的推断和嵌入式设备的推断。不同计算场景对 AI 芯片产生不同要求,云端 训练和推理时对芯片的计算能力要求极高,而终端对低功耗要求和反应时延较 高。随着人工智能向边缘侧的转移,AI 行业应用得到了极大扩展,也将成为元 宇宙时代内容的主要生产工具。根据德勤的分析,现在的 AI 计算已经在制造业、 政府、零售、电信、医疗等不同应用场景下获得应用。据市场咨询公司 ABI Research 的数据显示,预计到 2025 年,边缘 AI 芯片市场的收入将达到 122亿美元,云 AI 芯片市场的收入将达到 119 亿美元,边缘 AI 芯片市场将超过云 AI 芯片组市场。


异构集成+存算一体化是边缘 AI 芯片的核心竞争点。传统计算与存储设备分处 不同的模块,CPU 需先对存储硬盘上的数据进行读取、搜索、加/解密、压缩 等操作。但 AI 等应用的兴起,数据处理量不断上升,存算分离模式无谓的信息 传输不仅增加了计算延迟,也提升了相关功耗。根据台积电此前对存内计算的 研究,数据移动所消耗的能量甚至大于计算的能量消耗。与传统方式相比,计 算存储模块减少数据检索时间 90%,节省能耗 60%。在存内计算方面,三星走 在业界前沿,其开发的具有计算功能的 HBM2 内存已经开始在实际产品上进行 验证测试,将 HBM-PIM 与 Xilinx Alveo AI 加速计算服务器集成,将提升系统整 体性能 2.5 倍,同时降低能耗 60%以上。 元宇宙时代对计算量的需求,已经超过了通用 CPU 的发展速度,仅通过提升 CPU 时钟频率和内核数量而提高计算能力的传统方式遇到了散热和能耗瓶颈。 需要 GPU、FPGA、ASIC 等不同类型指令集和体系架构的计算单元,去配合 CPU 组成系统的计算方式。目前“CPU+GPU”以及“CPU+FPGA”都是受业界关 注的异构计算平台。

将计算、存储和网络资源移动到边缘侧,英特尔推出 Xeon D 系列处理器。在 边缘计算领域,该处理器具备可扩展性、高度集成化以及复杂场景适用性等诸 多特性。通过集成 AI 和加密加速功能、内置以太网,英特尔 Xeon D 系列处理 器最高支持 4 通道、频率 3200Hz 的 DDR4 内存,以太网吞吐量可达 100GbE, 并有高达 32/64 个 4.0 PCIe 通道。其中 D-1700 可以从 4 核数扩展到 10 核数, D-2700 则可从 4 核数扩展到 20 核数。

面向人工智能和超算需求,英伟达推出 Grace 多模块芯片。该产品采用下一代 Arm Neoverse 内核,以 MCM(Multi-Chip Module)形式构成,包括 CPU、 GPU、DPU 和带有 ECC 的 LPDDR5x 的新型高带宽内存子系统。英伟达采用 高速通道技术 NVLink 连接各模块,可让 GPU 直接存取系统存储资源,让 CPU 更好地处理其他工作,满足海量数据传输处理效率需求,实现了异构集成 和存内计算。


AMD 收购赛灵思,补齐 FPGA 产品线。AMD 的 CPU 和赛灵思的 FPGA,未 来也将走向 CPU+FPGA 的异构整合中。AMD 认为,与固定架构 GPU 不同, 基于 FPGA 的系统针对 AI 模型的特定需求和数据流要求,设计更灵活。 AMD/Xilinx 发布了 VCK5000 AI 推理卡的改进版本,性能提升 3 倍,在 AI 模 型工作负载上实现了 90%的真实峰值 TOPS。

2.2 服务器:边缘 AI 计算规模+算力双驱动,拉动服务器细分市场需求

2021 年上半年全球 AI 服务器市场同比增长率超过全球 AI 整体市场增长率 22.4%(含硬件、软件及服务),成为 AI 整体市场增长的驱动力量。预计在 2025 年全球 AI 服务器市场规模将达到 277 亿美元,五年复合增长率为 20.3%。 国内数字经济的发展和 AI 应用的落地引领中国 AI 计算市场的不断增长。据 IDC 数据,中国 AI 算力占全球市场的 40%左右, 2021 年上半年加速服务器市 场规模达到 23.8 亿美元,同比增长 85.1%;到 2025 年市场规模将达到 108.6 亿美元。

加速计算服务器市场供应商集中度高,客户侧需求上涨显著。2021 年上半年, 从服务器厂商销售额角度看,全球 AI 服务器 Top3 是浪潮、戴尔、HPE,分别 占有 32.6%/20.2%/13.8%的市场份额;浪潮、宁畅、华为位居国内前三,占据 了 70%的市场份额。从行业的角度看,互联网依然是最大的采购行业,占整体 加速服务器市场 60%以上的份额,同比 2020 年有 90%以上的增长,此外金融、 服务、电信、制造和能源行业均有超过 50%的上涨。


边缘服务器市场将迎来由点到面的快速增长。边缘计算与人工智能、5G、物联 网等新兴技术的结合,叠加能源、交通、制造等行业需求的驱动,预计未来五 年边缘计算服务器将成为服务器市场增长最快的子市场之一。根据 IDC,2020 年中国边缘计算服务器的整体市场规模为 26.55 亿美元,未来五年 CAGR 将达 到 22.0%,高于全球 19.6%的平均增速。从出货数量看,2020 年中国边缘定 制服务器市场排名前三的厂商依次为浪潮、新华三和华为,TOP3 厂商占据全 国 53%市场份额。

2.3 云计算厂商:将计算能力扩展至边缘侧,发展一云多芯布局

边缘计算采用“云-边-端”架构,核心逻辑是中心资源下沉。边缘计算从上至下 可分为中心云、边缘网络和终端设备三级,其中中心云由集中式的数据中心和 核心网构成,提供最密集的 IT 资源,同时是整个计算网络的总协调中心;边缘 网络是指从中心云到终端设备这一路径上的所有 IT 资源,包括计算资源、存储 资源和网络资源;终端设备并非孤立运行,而有可能作为边缘计算的一部分被 边缘网络调度以提供相应的 IT 资源。通过将边缘计算与云计算相结合(即“边 云协同”),使边缘节点聚焦于实时、短周期的数据处理,而中心节点聚焦于非 实时、长周期的数据处理(以防止边缘节点计算饱和),如此一来可以极大地缓 解网络带宽与数据中心压力,同时增强服务请求的响应能力。

边缘计算是云计算的延伸, ICT 巨头将云计算能力逐步扩展到边缘侧,推出边 缘计算架构和平台。基于自身强大的 IaaS 和 PaaS,云计算企业采用分布式技 术将算力和存储向外进行拓展和延伸,自上向下、由内而外覆盖边缘计算,而 控制中心仍牢牢地掌握在中央节点里。根据国际数据机构 Statista 最新报告显 示,云平台厂商中亚马逊 AWS 继续领跑,市场份额为 32%,微软 Azure 位居 第二,市场份额为 21%,第三名的谷歌云份额为 8%。这些云平台厂商沿着公 有云规模扩张、成本降低、SaaS 应用带动用量增长的预定轨迹前进。


2.4 CDN 厂商:由内容分发网络向边缘计算平台演进

CDN 与生俱来的边缘节点、低延时和低带宽属性,令其在边缘计算市场具备先 发优势。CDN 服务的主要目的是缓存大量静态文件,依托部署在各地的边缘服 务器,通过中心平台的负载均衡、内容分发、调度等功能模块,将其分发给距 离它们最近的用户,使用户就近获取所需内容,提高用户访问的响应速度。 CDN 通过缓存内容由静态向动态转变,实现向边缘计算的演进,目前海外主要CDN 厂商如 Akamai 早在 2003 年就与 IBM 合作边缘计算,在其 WebSphere 上提供基于边缘 Edge 的服务;fastly 选择 SSD 固态硬盘来存储缓存的数据, 并为其 POP 服务器编写了一个自定义存储引擎,使其区域 POP 的缓存命中率 最大化;国内网宿科技 2016 年开始建设边缘计算网络,2017 年逐步推出边缘 计算微服务,并逐步开放边缘 IaaS 和 PaaS 服务。

2.5 预制模块化数据中心建设需求旺盛

边缘计算满足低延时需求,降低长距离海量数据的传输成本,未来将带动边缘 数据中心站点建设需求,打开预制模块化架构市场空间。与每个数据中心采用 独特的设计和构建相比,预制模块化(PFM)可以降低复杂性、成本和时间, 满足敏捷性和全球一致性需求的边缘数据中心建设。根据 451 research,2020 年全球预制模块化数据中心市场规模 44 亿美元,预计未来五年 CAGR14.4%。 国内市场方面,2013 年至今,国内模块化数据中心市场规模由 30 亿元增长至63 亿元,我们预测 2025 年达到百亿市场,年复合增长率 11%。


模块化数据中心市场分散、碎片化,具备成本优势和定制化解决方案能力的公 司有望脱颖而出。据 Frost Sullivan 数据显示,2020 年模块化数据中心市场, 前五大厂商占 46%市场份额,其中华为独占 21%,其余厂商维谛、艾特网能、 施耐德、科华恒盛和曙光节能同属第二梯队,市场份额均在 5%-7%左右,竞争 格局尚不明朗。未来随着边缘数据中心兴起,模块化数据中心快速建设并交付 的优势将集中体现,市场需求持续旺盛,控制运输成本和前期建设材料成本将 成为决定盈利能力的关键。

三、承载:元宇宙打开 5G C 端市场,FTTR 构筑千兆光网技术底座

元宇宙内容场景要求高带宽低延迟,为用户带来实时、流畅的完美体验。视频 类等弱交互 VR 业务对带宽需求 180Mbps,时延低至 10ms;而游戏类等强交 互 VR 业务中,带宽需求可达到 2Gbps-5Gbps,时延需求低至 5ms。这就要求 网络基础设施增强网络能力,提升带宽、时延等性能,通过去中心化的网络架 构及与算力基础设施的协同融合,支撑元宇宙的超低时延、超大带宽需求。

3.1 5G 行情受到消费端驱动,6G 无线通信为元宇宙而生

元宇宙丰富的内容场景催化下,有望产生 To C 的终端和应用,为 5G 产业发 展带来驱动力。目前中国 5G 基站建设数量达到 142.5 万座,在全球 5G 市场 份额已占到约 70%;截止到 2021 年 11 月底,三大运营商 5G 套餐用户达 7.03 亿户,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 5G 套餐用户数分别为 3.74/1.49/1.79 亿户,在移动用户中渗透率分别为 39.1%/47.1%/48.1%。未来 XR 将成为网络 承载的业务主体,要求清晰度从 8K 向 16K/32K 甚至更高升级;基础通信业务 从满足现有以清晰话音为主的通信方式向全感知、交互式、沉浸式通信方式演 进,使能个人消费体验升级。元宇宙有望以其丰富的内容场景打开 5G 的 C 端 需求,提升 5G 网络的覆盖率。


长期来看,元宇宙不仅是 C 端的沉浸式内容应用,而是面向 B 端各行业场景, 赋能行业生产效率提升。例如,面向 C 端的 XR 终端提高沉浸感,同样面向行 业应用的 AR 业务场景也将从单终端通信演进到多 XR 协同交互。这就要求 5G 从当前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移动宽带网络成长为行业数智化和工业互联网核心网 络。根据 5G-Advanced 网络技术演进白皮书预计,5G-Advanced 最早将在 2024 年开始商用部署,推动 5G 网络性能提升 10 倍,使 5G 能够融入垂直行 业,助推云 XR、元宇宙的发展。据 GSMA 预测,在未来 5 年中,5G 连接数 将从 2020 年的 2 亿增加到 2025 年 18 亿,占全球移动连接总数的四分之一。

未来 6G 时代,无线通信将在很大程度上针对元宇宙的愿景形成底层数字底座。 元宇宙成熟是一个长期演进的过程,与其相伴的是无线通信技术的长期演进。 2021 年 6 月,IMT2030(6G)推进组发布了《6G 总体愿景与潜在关键技术白 皮书》,这一白皮书对 6G 的应用场景进行系统阐述,提出面向 2030 年及未来, 6G 网络将助力实现真实物理世界与虚拟数字世界的深度融合,构建万物智联、 数字孪生的全新世界。

总体来看,元宇宙给无线通信带来机遇与挑战,一方面要求更低时延、更高带 宽的网络优化,另一方面,扩展了通信技术在 B 端的应用。对运营商而言,目 前正处在 4G 向 5G 过渡的阶段,业务结构重心由 C 端向 B 端转移,B 端业务 有望成为增收引擎。对设备商而言,2021 年全球电信设备市场收入接近 1000 亿美元,同比增长 7%,Top7 供应商占比约为 80%,未来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打 开,市场份额有望向华为、中兴等主设备商集中。


3.2 10/50G PON、Wi-Fi6、光模块及光纤光缆产业链将迎来发展机遇

百兆宽带基本普及,全千兆宽带覆盖步入快车道。截止到 2021 年 11 月末,我 国千兆用户规模达到 3386 万户,在宽带用户中占比达 6.3%,其中 11 月份单 月净增 861 万户。2022 年 1 月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中, 预期到 2025 年我国千兆宽带用户将达到 6000 万户,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 千兆用户规模将会远超预期。

基于 PON 技术架构的 FTTR 千兆宽带组网方案,将光网络末端进一步下沉, 延伸至各个房间。PON 无源光网络具有组网灵活、建网速度快、投资成本低、 抗干扰、易维护、可靠性高的优点,广泛应用在云数据中心、物联网、5G 通信、 安防监控、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等领域,在传输接入网中普及率不断提高,有 望替代传统有源光网络,成为光纤网络发展趋势。无源光网络可受益于物联网、 5G、智慧城市等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无源光网络需求规模不断增长。目前正由 10G PON 向 50G PON 发展,驱动千兆宽带覆盖。Dell'Oro Group 的最新报告 显示,全球宽带接入设备市场总收入在 2021 年增至 163 亿美元,同比增长 12%。增长再次来自于 PON 基础设施和固定无线 CPE 的支出,其中 PON 设 备支出同比增长 32%。


FTTR 技术方案通过加装 FTTR 光网关实现光纤入屋,提供组网灵活性。FTTR 将是运营商实现家宽业务差异化、精细化运营,打造家庭网络品牌,提升用户 ARPU 值的一种有效手段。伴随运营商对家庭宽带设备的加速集采,FTTR 部 署将提升整体光通信(光纤光缆、光传输、光模块)市场需求。

双千兆计划叠加 FTTR 组网方案带动光纤光缆市场需求。根据工信部数据显示, 2014-2021 年中国光缆线路长度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从 2014 年的 2061 万公里 上升至 2021 年 5488 万公里。在长途用方面,中国长途光缆线路长度也呈现波 动上升趋势,从 2014 年的 93 万公里上升至 2021 年的 112.6 万公里。在全球 光纤光缆市场,中国光纤光缆供应量占全球的近 60%,长飞、中天、亨通、富 通、烽火分别以 9.14%/8.28%/7.94%/7.49%/6.48%的市场份额排进世界前十大 供应商。

光模块向高速率形态演进,行业向龙头企业集中趋势显著,国内企业逐渐崛起。 2020 年全球光模块市场规模 80 亿美元,预计 2026 年将达到 145 亿美元,未 来数通市场需求是光模块成长的主要驱动。2020 年数通光模块市场规模约 38 亿美元,预计 2024 年达到 83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约为 20%。400G 光模块 进入批量供应阶段,是未来数通光模块的主要增长点。龙头企业规模优势促使 光模块企业并购重组,行业 CR5 市场份额从 2015 年的 44%,上升至 2019 年 的 62%。在 lightcounting 评选全球前十大光模块企业中,中际旭创排名第二位, 其他国内企业,如华为、海信、光迅科技、新易盛和华工科技进入前十。市场 份额方面,中际旭创、海信宽带、光迅科技、华工科技进入全球市场份额前十, 占比达到 30%。


3.3 元宇宙时代,WiFi6 与 5G 移动通信互补共存

WiFi 技术经历六代技术革新,目前最新的 WiFi6/6E 支持 2.4/5GHz 频段,速 率可达 9.6Gbps。WiFi 6/6E 及 WiFi 7 将是元宇宙时代必备的无线通信规格。 WiFi6 设计之初,就是为了应对高密度无线接入和高容量等无线业务,比如室 外大型公共场所、高密度场馆、室内高密度无线办公、电子教室等场景。这些 场景中接入 WiFi 网络的客户端设备呈现巨大增长,虽然现在的 WiFi5 也能够提 供大带宽能力,但是随着密度不断上升,其吞吐量性能遇到瓶颈。Wi-Fi 6 通过 引入多用户特性达到提升高密集网络中 Wi-Fi 性能的目的,与 WiFi5 相比, WiFi6 速率最高可达 9.6Gbps,时延最低可到 10ms,可支持最多 128 人同时 上网,终端功耗降低 30%预计将在 2025 年现身的 WiFi 7, 目标是部署在 2.4/5/6Ghz 频段,传输速率可达到 30Gbps。

元宇宙时代,万物开放互联,新型终端和应用场景扩展 WiFi 市场边界。根据 Gartner 数据显示,至 2020 年,全球物联网设备量将达到 204 亿台,2016- 2020 年复合增长率为 34%;到 2025 年,所有物联网连接中的 72%将使用 WiFi 和蓝牙技术。全球物联网 WiFi 芯片出货量将于 2022 年达到 49 亿颗,而 WiFi6 芯片将快速成长到超过 20 亿套。亚马逊(Amazon)、Google、阿里巴巴、 小米及其他 OEM,都在推动发展语音助理和智慧家庭功能,Google 及 Amazon 都在前述装置纳入 802.15.4,而 BLE 网状网络在中国也应用于多种语 音助理装置,以便控制 BLE 网状网络照明及其他智慧家庭功能。未来随着物联 网的爆发,Wi-Fi 6 也将强有力渗透市场。


Wi-Fi6 凭借高速率、低时延和多连接的能力,将成为元宇宙、XR、边缘计算 等前沿应用场景的关键网络技术。根据 IDC 数据显示,2020 年我国 WLAN 市 场总体规模达到 8.7 亿美元,其中 Wi-Fi 6 占比 31.2%,规模达 2.7 亿美元, 2021 年市场规模接近 4.7 亿美元。截至 2021 年底,全球 Wi-Fi 6 终端出货量 超过 20 亿台,占全部 Wi-Fi 终端出货量的 50%以上, 2025 年有望增长至 52 亿台。WiFi6 的市场份额还在逐步上升,预计 2022 年 WiFi6 芯片年出货量将超 过 10 亿颗,56%的新款终端将会支持 WiFi6,预计到 2024 年 WiFi6 将成为主 流标准。

WiFi6 产品渗透,推动企业 WLAN 市场。2021 年企业和消费 WLAN 市场收入 172 亿美元,同比增长 6.5%。其中企业 WLAN 市场受到 WiFi6 标准的推动, 收入 76 亿美元,增速达 20.4%,Wi-Fi 6 接入点占非独立接入点(AP)业务收入 的 75.1%。消费级 WLAN 市场在第四季度同比下降了 10.1%,全年下降了 2.5%。Wi-Fi 6 产品在消费者市场继续增长,占该市场总收入的 28.2%和出货 量的 13.1%,但 Wi-Fi 5 仍然占总收入的大部分(61.4%)和出货量的大部分 (63.6%)。从市场竞争来看,top5 企业市场份额超过七成,市场集中度进一步 提高。


中高端 WiFi 芯片市场壁垒高,本土企业瞄准应用广阔的物联网场景切入 WiFi 芯片赛道。根据 BCC Research 预测,全球 WiFi6 芯片组市场规模将会从 2021 年的 34 亿美元增长至 2026 年的 91 亿美元,CAGR21.7%。 从目前市场情况来看,WiFi6 芯片主要分为路由器 WiFi6 芯片、物联网 WiFi6 芯片以及手机终端 WiFi6 芯片。高通、博通、联发科等老牌 IC 设计企业在手机 终端和路由器高端 WiFi6 芯片市场占据领先地位,智能手机主流机型均搭配其 WiFi 芯片。国内企业主要布局物联网 WiFi6 芯片,乐鑫科技、博通集成等本土 厂商已推出相关芯片;布局路由器 WiFi6 芯片的企业相对较少,主要有华为、 矽昌通信等。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本文地址: https://www.tanjiaoyicn.com/n/14601.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部分来源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或其他公众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2条)
  • 丘柔咬
    元宇宙基础产业链
  • 爱绊
    转发了

    联系我们

    93840186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baban38@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