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子成年行什么礼(古代女子的成年礼叫什么礼)

最近有很多热心观众都想知道关于古代女子成年行什么礼的答案。还有网友关心古代女子的成年礼叫什么礼。对此,碳百科整理了相关的内容,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的传统礼仪和文化一直是保存最好的且独特的,富有民族气息的传统文化也一直是我国的特色招牌,是我们古老文明的一种体现。

可惜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古老的文化传统也逐渐消失。或被人遗忘,或被人淘汰。这些文明结晶终究消失在了人们的视线里。

“冠礼”便是一种消失在人们眼里的古礼。那么冠礼是近代消失的,还是从古代便开始消失的?

冠礼的传承和来源:

在了解冠礼是什么时候开始消失的之前,我们首先要先知道冠礼是如何来的,又是如何成为主流的礼制。

1、明朝“四大礼”

冠礼的起源,已经不可考。但可以确定的是,冠礼属于《周礼》的一种,也就是孔子一直追求的,恢复周礼中的组成部分。

在春秋战国时期,因为礼乐崩坏,礼的作用也越来越小,对人的影响也越来越小。所以那时的冠礼其实并不算重要。毕竟人都吃不饱,其他的都要往后排。

直到大一统王朝的统一,人民的生活较为富足,各种礼仪才开始恢复。冠礼才开始慢慢复苏。到了明朝时,各种礼仪归礼部管。礼部的人看着一大本的礼仪书,脑袋都晕了,要是全部恢复,那是绝对不行的。那又该如何选择?

想秃了几个人的头发后,终于定下了明朝最重要的“四大礼仪” ,分别是“冠礼、婚礼、葬礼、祭礼。”

所以说,明朝是冠礼达到巅峰的时候。不仅皇家推崇,民间也极为推崇,是当时不折不扣的主流文化。

这便是冠礼的来源和巅峰。

2、被辫子取代

那冠礼又是如何慢慢消失的?

冠礼因为在明代被列为四大礼之一,成为了那时的主流文化,一时风头无两,恐怕根本没想过自己会有消失的下场。

但事实就是,冠礼在明末清初的时候便慢慢消失了。主要原因,自然是“竞争对手”的出现,而这个竞争对手,便是“金钱鼠”辫。

因为清朝取代了明朝,在中原大地建立了新的帝国。所以他们的文化和习俗也来到了中原地区。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易发”。改变中原地区原有的“冠发”,而变成了满清独有的“辫子发”。

头发的形状都已经改变了,所以原先的冠礼也自然被满清的成人礼取代,冠礼这种独特的成人礼也慢慢消失了。

当然冠礼的消失不全是因为清朝的“易发”,但发型的改变的确是冠礼消失的一大原因。说的准确一点,冠礼的消失更多的是因为满清文化和中原文化融合后,被其他的文化而自然取代。

不受欢迎的冠礼:

冠礼虽然是到清朝才消失,但实际上,冠礼在明朝并不是很受民间百姓的欢迎,甚至可以说在明朝一直是一个两极分化的状态。

1、深受皇家喜爱的成人礼

冠礼在明朝虽然是法律规定的四大礼之一,但实际上最喜爱它的是皇家,而其他的阶层并不是特别看重。由此可见,选四大礼的时候,主要参考意见应该是皇帝。

那冠礼,为什么受皇家喜爱?

因为在皇家的眼中,冠礼代表着一个皇子或者皇女的成人,代表这政治权利的提高。因为在古代,皇子一旦成人便意味着可以得到相应的封赏和政治权利。

对于一个皇子来说,这种诱惑是巨大的。因为只有获得政治地位和权力才能保证他们优渥的生活。如果一个皇子在自己的成人礼上,得到的政治地位和权力并不多的话,那么可以预见,他今后的生活并不会太快乐。

特别是太子,作为今后帝国的领导人,太子的成人礼,不单单预示着太子的长大,更是标志着,太子已经可以参与到帝国的管理中去,对于掌管帝国已经做好了准备。

可以说太子的冠礼,除了单纯的庆祝太子长大成人外,还是一场巨大的政治作秀,是想宣告帝国的下一个主人。

所以,太子的冠礼也特别隆重,除了要选择一个良辰吉日外,在这场礼仪中皇帝、文武大臣、三公等有名有望的都会出席,为太子献上自己的祝福。

而且加冠礼仪也很繁琐,得是“三加冠、一祝醴”,其中的祝词和加冠人选这些都是很早便准备,挑了又挑,选了又选的合适人选。可以说一场皇子或者太子的成人礼,是从这个皇子出生开始便开始准备,一直到冠礼结束,才算完成。

相比于单纯的庆贺,这些皇家的礼仪,早已经变成了一个政治舞台。比如如果太子的冠礼,皇帝没到,大家便会想,皇帝对太子是不是不太满意。

皇家重视冠礼的第二个原因,便是文化传统。

我们前面便说过,冠礼本身是出自周礼,然后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的。所以在皇家看来,继承传统也代表了自己的正统性。

而且中国自古以来便有望子成龙的说法,一个男子举行冠礼也代表着他的成长和父母对他的期望。每一个阶层对自己孩子的期望都是不一样的,但相同的是,这种期望在无数年到传承中,都包含在了冠礼之中。

而且文化上的正统性是极为重要的。在明朝有不少因为“正统”二字发生的政治事件,最为著名的便是嘉靖的“大礼仪”事件,造成了皇帝和大臣的对立,冲突,乃至流血死亡。

还有就是万历怠政等因为文化传统礼仪的误导而引发的政治事件。所以在皇家看来冠礼不仅仅是冠礼,还代表着对于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引导,自然看重冠礼。

但与之相对的便是民间对冠礼的态度了。

2、劳民伤财的冠礼

如果说冠礼在皇家有多大的成功,那么在民间就有多大的失败

民间的冠礼跟皇家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比如都会选择一个良辰吉日,然后焚香祭祖,告祭先灵。会在家里摆上几桌,请周围的亲朋好友来一起见证孩子的成长,并且选择一位德高望重的人来主持仪式,为孩子加冠。

在加冠中,最重要的一项活动便是“取字”,如王守仁,字伯安。伯安便是加冠时取的字。取字,多是由家里长辈,或者自己的老师来取,而且也会按照一定的规则

从这方面看,民间的冠礼虽然不向皇家那样隆重,但也比较正式,应该算不上失败。但实际上民间冠礼的举行却一塌糊涂。

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原因便是钱财。冠礼的举行是很耗钱财的。加冠需要的“冠”需要制作,一般的百姓根本不会专门去制作。

二是加冠需要举行酒宴,邀请亲朋好友来一起观礼。对于古代一年四季都吃不上几顿肉食的百姓来说,这属实有点困难。

毕竟人的第一目标是填饱肚子,然后是吃好,最后才是这些精神追求。

还有就是一个孩子的冠礼可能需要一个普通家庭的多年收入。而古代家庭因为孩子的存活率低,一般又会有多个孩子,所以冠礼举行对于这些人家来说,实在是一项劳民伤财的举动。

第二个原因是没有政治因素的影响。

前面说过,皇家对于冠礼热衷,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政治因素的影响。可对于民间来说,家里根本没有什么皇位继承,自然也不会引起重视,所以对于冠礼,自然会变得比较轻视。

当然,民间对于冠礼虽然轻视,但不代表就会消散。据记载,官员和一些豪族、士族对于冠礼的执行比较严格,会根据自己的情况而删减或改变,但会一直执行冠礼。

而普通百姓或者商人,他们对于孩子的冠礼则会和婚礼结合在一起。结婚之时,便代表孩子长大成人之日。

可以说,在明朝,冠礼在不同的阶层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但可以确定的是,冠礼在民间和皇家的确是两极分化的情况。

总结:

从明朝冠礼的举行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当时整个社会对于冠礼的重视,可同样也能在民间冠礼的举行中看到他的落幕和消亡。因为不合时宜而被淘汰,然后再和其他礼仪结合,变成一个新的习俗,并被我们继承和发扬。

冠礼是这样,其他被我们抛弃、遗忘的习俗也是这样,他们终会在自己存在过的地方留下痕迹。

如今我们的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交融在一起,使得不少人高喊“抵制外来文化”,保留传统文化。可中国能生生不息,不正是因为文化极强的包容性和同化性?也许现在的一些文化礼仪,不再传统,可他们还是带着我们特有的色彩。

参考文献:

《中国古代成人礼》

《曾仕强说成人礼》

《明朝礼仪相关历史》

本文地址: https://www.tanjiaoyicn.com/n/31941.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部分来源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或其他公众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5条)
  • 晏墟码
    [赞][赞][赞][赞]
  • 顾引
    在中国古代,成人礼几乎就是皇帝的专利!皇帝大婚之后举行成人礼,就可以亲政![抠鼻]
  • 翟怂
    百姓能吃一顿饱饭就谢天谢地啦
  • 米站骑
    老百姓能吃饱饭就谢天谢地了[捂脸]
  • 闻人严

    联系我们

    93840186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baban38@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