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怎么了(于丹为啥在北大被轰下去)

于丹怎么了?最近有很多网友都想得到回答。还有朋友想了解于丹为啥在北大被轰下去。对此,碳百科收集了相关的攻略,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2012年11月18日,于丹被邀请去北大参加一个关于昆曲艺术的讲座,其中还有其他人昆曲艺术领域的专业人士。

当时北大剧院中昆曲大师云集,而于丹作为北师大教授也不差,她是知名学者且名声在外,可当她上台才讲了几句就被台下观众轰下台,这是为何?

有当年在场的观众还原当时的情景,当时主持人讲了句: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我们来听听内行的于丹老师给我们讲讲。本来是一句看上去很正常地引导嘉宾出场的话术,却因此引发台下发生了一阵不小的骚动。

主持人的那番话似乎在说于丹才是内行,而台下坐着的那些都是外行,其实于丹虽然是北师大教授,但她对昆曲不一定有在场的名师甚至台下资深戏迷更懂,而且她是作为压轴出场的嘉宾,只见她脚踩高跟鞋,穿着短裙配黑丝,上来就说了句“我代表大家......”。

诸如种种让观众不满的行为叠加在一起让人感到不满,才导致台下有人没忍住,大声喊着让她下去,说“你没资格代表我们”。

后来有在场的学生接受采访时是这么说的:在镇国之宝面前,任何心灵鸡汤式的东西都是一种亵渎。这次事件也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的反响,网友纷纷评价说她是“为师者不注重形象,是对自己、对别人的不敬”“有文化,没教养就是人生失败”。

其实早在2009年,于丹的风评和口碑就已经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有人甚至称之为“如滑铁卢般下降”。

以至于曾经支持她的人也开始思考,于丹真的是德不配位吗?

01 高起点+顺风顺水的成长过程,这样的人生让人羡慕

这个曾经火出天际,甚至被冠以“女孔子”头衔的网红教授,这么多年来的经历真的犹如过山车。

从当年出场费都是论小时计算,光书一年就卖了六百多万册,还荣登中国作家富豪榜第二,仅次于“造金小能手”的郭敬明,可几年不到的时间里,她就从风光无限、红到发紫、令人崇拜的名师教授跌落到被人指责虚伪、耍大牌、精致利己的人设崩塌形象,而这一切其实都有迹可循。

于丹是1969年出生在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父亲曾是中华书局的副总经理,还在1987年出任了新闻出版署的特邀顾问。

在父亲的熏陶之下,童年的于丹很早就接触了古典文学,她曾在一次采访中说自己之所以热爱读书,是因为父母工作较忙,也没有人陪她玩耍,童年的她是孤独的,正因为这种孤独让她跟书产生了紧密的连结,她学会从书中寻找快乐。

不过这也带来了一个副作用,那就是于丹的语文成绩遥遥领先,理科成绩却一塌糊涂,但生性好强又倔强的于丹并没有放弃,经过一番努力,1982年她考上了北京联合大学。

相当平稳且安全地度过了人生重要转折点,上了大学后她依旧不忘研究古典文学,大学精彩的生活也丰富了她的思想,她还曾一人独闯新疆沙漠,虽说最后差点因经验不足而迷失,但从这件事也能看出她是有勇气和魄力的,也很独立有想法。

正是这点铺垫了她在《百家讲堂》上的表现,于丹收到节目邀请后,带着她独创的《论语》心得,另辟蹊径,以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的方式娓娓道来,让听众对《论语》有了更深更全面的了解,同时还能从中受到启发。

从这个意义来讲于丹是成功的,迅速受到一波热捧,很快就因此出圈,成了网红大师,这猝不及防的走红让于丹也有点接不住。

02 没受过挫折且突然爆红,难免会迷失

一个人名气大了也意味着会受到更多人的监督和质疑,那个时候于丹的形象还是较为正面的,大家对她也只是局限于学术上的质疑和批判,主要还是关于《论语》。

在某知名论坛上就有这么一篇神贴《<论语>可以乱讲吗?—批评于丹》帖主是“塞外李悦”,这个帖子3万余字,对于丹的讲解进行了逐句分析,非常详实,共罗列出十四处他认为的谬论。

帖主做了一个表,拿出每一处他认为于丹解说不当的地方,贴上于丹的讲解以及自己的理解,没有空洞的指责、夸夸其谈的自我表彰,整篇下来有理有据,足以见得这位帖主的真才实学、满腹经纶,让人折服。

就是这篇论据十足的神贴引发了很大的反响,网友们也纷纷跟帖表达自己的质疑和理解,指出于丹解说不当的地方,质疑声越来越大,有人开始怀疑于丹的学术能力。

还有人认为,于丹本身不是文学院的专家,而是艺术与传媒学院的老师,之所以有《论语》心得,那纯粹是因为喜爱大于专业,在《百家讲坛》中的演讲并不能作为传播知识,只能说是分享感受,做不得学术标准。

有些极端的人甚至直接把于丹说成了是在“搞传销”,说她的论语解读是心灵鸡汤,对此于丹本人后来也有出面澄清和解释,可网友似乎并不接受。

这事过去就过去了,于丹的地位和名气还在,冲着她的名气,有出版社专门组织了一个编辑团队替她出书,虽然于丹交的稿没有达到出版要求,但这个编辑团队还是从章节体例设计,遣词造句到每一处引文的核实做了大范围的修改后,还是出版了。

书出来了销量非常好,卖了数百万册,版权销售2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读者对书的评价却并不算高,但黑红也是红,这之后于丹走上了捞金之路。

只是,名和利来得太快,会让人迷失。

03 让自己口碑塌方的,是她自己的一言一行

她开始到处做演讲上节目,身价飙升,成了明星大师,都说人红是非多,在那次被轰下台的事件之前,她就被频爆黑料。

2009年,于丹准备在伦敦首发她的英文版《于丹<论语>心得》,让她没料到的是,她还没回国,她的黑料先到达了国内的网络平台,具体说来就是她的翻译以一篇《于丹伦敦街头撒泼记》揭开了她在国外并不光彩的一幕。

原来于丹到达伦敦后不满当时入住的高档酒店,哪怕这家酒店在当地数一数二,她还嫌档次不够,3天换了3个房间,而且于丹还耍大牌不配合,在接受外国记者采访时,并没有按照规定给翻译人员留翻译时间,翻译几次给她信号,示意她稍作停顿,但她并没有配合,继续按照自己的节奏滔滔不绝。

后来翻译有不确定的地方想跟她核实,却遭到了她的责怪和嘲讽,最后两人不欢而散,合作终止,于丹又去找了别的翻译,事后还向外界说是因为翻译能力有限,无法胜任。

这位翻译可是曼彻斯特大学的在读博士啊,她都无法胜任,究竟什么样的人才能有资格做于丹的翻译?

所以大家对于丹的这番解释并不接受,更倾向于认为她在耍大牌不配合,素质低,修养不够。

还有一件事儿,让大家对于丹更加不满,2010年孔子的第75代后人孔健说自己在已得到于丹的授权情况下,使用她在日本的演讲,但于丹却出尔反尔不讲诚信,还要起诉他,并要求全国书店下架他的“侵权”书籍,这让孔健无奈又愤怒。

要知道,孔健曾两次邀请于丹访问日本,相关费用都由孔健和相关机构支付,光是为于丹购买与日本首相见面的那件衣服就花了130万日元,前前后后他共花费上百万,这些都是有证据的。

当孔健拿出这些证据自证清白时,留给于丹的只是尴尬和口碑的持续下跌。

纵观于丹从神坛跌落的过程,似乎是因为这三件事:与翻译闹掰、跟孔健闹纠纷、在北大被轰下台,但其实导致于丹名声在不知不觉中变化的,是她这些年来在公众场合做出的所有让大众产生反感的细枝末节大事小事。

她的傲慢无礼,她的自私虚伪,让人觉得她配不上所得的名和利,从被人敬仰的“国学大师”,到被指责是“披着商业外衣的伪知识分子”,于丹名誉扫地。

2018年,于丹卸任了北师大党委书记一职,从此以后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不过随着短视频崛起并迅速发展,于丹也敏锐地嗅到机会,开了账号,一把抓住机会,继续传播自己的思想和见解,而且做得很不错,拥有了一百多万的粉丝。

虽然她已没有以往的热度,光环也消失,这是她曾经所作所为的必然结果,也是时代向前发展的趋势。

如今的于丹过得舒适安然,多了一份厚重和宁静,曾经的辉煌和不堪都已成为过去,想必现在的她会更加清醒,更加谨慎,以另一种方式实现价值吧。

本文地址: https://www.tanjiaoyicn.com/n/29327.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部分来源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或其他公众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任涉
    北京联大是兜底的[捂脸]
  • 萧骗郧
    中国人能吵。
  • 游溯
    转发了

    联系我们

    93840186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baban38@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