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一什么(一什么一什么ABAC)

最近有很多朋友都十分关心一什么一什么这个问题。还有一部分人想了解一什么一什么ABAC。对此,碳百科收集了相关的内容,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曹璜村位于文殊镇南部,在禹州市西22公里,蓝河西侧,北距文殊3公里。村委会辖曹璜片村而得名。村委会驻张家门(mair)西北。曹璜片村包括六个自然村:张家门(mair)、李家门(mair)、阎家门(mair)、赵门(mair)、赤家门(mair)、杨家门(mair)。片村聚落东西长,地势西高东低。现在的曹璜以姓张、李、杨、赵、阎等为主。村民有二百多户,一千多口人。均为汉族。

耸立的村标

据《河南省禹州市地名志》记载:曹璜村清属义让里九甲;民国属文殊镇薛河保;1948年解放,属三区周垌乡;1958年属鸠山人民公社;1961年设大队,属方山区文殊公社;1968年属文殊公社;1948年改称村委会,属文殊乡。2000年,文殊撤乡设镇。

曹璜村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一厂一寨一传说。厂就是曹璜瓷窑厂,寨就是曹璜寨,一传说就是村名的来历。

据《河南省禹州市地名志》记载:从前该地居住着曹、黄、王三家。三姓团结和睦,亲如一家。为了长期友好,流传后代,三家商定将曹、黄二字加“王”字旁,以此定村名为曹璜,意在三姓建村。今无曹、黄两姓。

这个字成为他们的独创

为了探寻这个美丽的传说,2019年我驱车前往曹璜村。

在村中,我遇到几位七、八十岁的老人,向他们问起村名的来历,他们一脸的茫然。我把从《河南省禹州市地名志》上看到的传说讲给他们听,他们似乎第一次听到。我有些失望。我不得不求助于村委会干部,以期得到他们的帮助。和村支书联系后,他安排村妇女主任王改玉接待我。然而,有关村名来历的传说故事,依然毫无头绪,这让我很是遗憾。70多岁的老支书杨玉殿告诉我:在他的记忆里,他记事起,就没有曹姓和黄姓。但至少在人们的心目中,曹璜是一个美丽的存在,并将永远流传下去。

简易的村居

在妇女主任王改玉的陪同下,我们来到村南,看到一个规模很小的土寨。她告诉我,在近代,曹璜也是匪寇骚扰的地区之一。村民们为了加强防御,不得不修筑了曹璜寨。土寨建成时,里面有基本的生活设施,比如简易的房子、磨房、饮水井等。我有幸采访到老支书杨玉殿,他告诉我:土寨只有一个寨门,在西北角,是一个2寸多厚的木质门。土寨东有寨壕,外侧六、七米高,内侧有两、三米高。土寨建在村南龙湾河北岸,这充分考虑了本村的自然条件,匪寇攻寨时,可以把龙湾河水作为一道天然的御敌屏障。然而,土寨修成后,基本没有发挥出什么作用。这对曹璜人来说,是幸运的,它没有像其他村落一样遭到匪寇攻陷寨子的悲剧;但从另外一个角度说,在匪寇的心目中,没有曹璜的位置,这可能是曹璜太贫弱的缘故。

村南的古寨墙

我们又来到村部的东侧,发现一个残破的院落,这就是昔日的曹璜瓷窑厂。凑巧的是,我们遇见了正在庄稼地里劳作的老支书张东海的儿子张树立。他告诉我:1972年,他父亲任村党支部书记时,从密县、神垕瓷厂招募了一些瓷窑工,筹建了队办集体企业——曹璜瓷窑厂。1973年在杨玉殿任支书时正式生产。老支书杨玉殿告诉我:张东海曾在神垕做过小百货生意,在神垕有一定的人脉,他比较熟悉神垕瓷厂的一些技术工人,因此建立瓷厂比较有把握。

废弃的磁窑

老支书杨玉殿说:当时建瓷厂的目的是搞集体副业。筹建曹璜瓷窑厂的1972年,杨玉殿以民兵营长的身份到大寨等地学习考察。1973年他当支书时,开始通盘考虑。这一年瓷厂开始正式生产。瓷厂以生产白粗瓷碗、黑蒸碗、白瓷盘、瓷缸、瓷罐、瓷坛等生活用瓷为主。曹璜瓷窑厂生产的瓷器,多是粗瓷,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由于物美价廉,在农村的市场很大。后来,瓷窑厂根据需求不断扩大生产。曹璜瓷窑厂兴盛时占地面积有五六亩,产量主要销往周边村镇,最远的销往周口、驻马店等地。瓷窑厂为生产大队带来不少收益。

在那个年代,自力更生,多种经营,是很多公社和生产大队实现集体富裕、提高社员生活水平的重要手段。因此,社办和队办企业,在全国遍地开花。这些企业既利用了农闲时过剩的劳动力,又互相参观、学习兄弟社办队办企业的办厂经验。企业之间在交流中毫无保留、坦诚相待、取长补短。就是在这种集体主义思想和不断借鉴他人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模仿和探索,找出适应自身发展的路子。

曹璜队办瓷窑厂只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缩影。他们有烧瓷的原料——高岭土,又有水源——蓝河支流龙湾河从村南流过,还靠近产煤的神垕等地。同时,神垕、密县等国营、集体瓷厂的退休职工,又给他们提供了技术支撑。

然而,作为社办队办集体企业,仍然逃脱不了时代的无情洗礼。20世纪八十年代,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完成,人民公社体制退出历史舞台,社办和队办集体企业,或衰微,或转制。1990年,因种种原因,曹璜队办瓷窑厂倒闭。

我们在瓷窑厂漫步时,昔日繁盛的瓷窑厂院内,但见杂草丛生,一片狼藉。这不由让人伤感和失落。但我在观察后仍能找到昔日繁盛的蛛丝马迹:斑驳脱落的厂名,宽阔的大门,空旷的院落,耸立的烟囱,并立的磁窑,一字排开的十几个窑洞。这些土窑洞是制胚、上釉、包装、职工食宿等的场所。其中几个塌陷的窑洞里,还存有大量的废弃的白瓷碗。

昔日瓷厂的土窑洞

我随意钻进一个废弃的窑洞,塌土已半掩洞口,走进去需要在高高的塌土上小心翼翼地攀沿。里面的空间并不大,有十几平方米,光线昏暗,即使在白天也有隐隐的恐惧。再往里走,是一个堆积残次碗的地方,泥土厚厚地沾在碗上,呈散乱状,大概有几十个。我翻检着,竟找不到一个合格的白瓷碗。但手工制作的工艺非常明显,大多碗的碗口不在一个平面,也不是很圆,而且表面粗糙,甚至有明显跑釉的现象。

我从里面挑出三四个碗来,作为一种见证和纪念。

太阳西沉,余晖透过树丛的空隙,映照在曹璜的公路和田地里,别有一种感受。历史在乡村的尘埃里,总是依依不舍。但岁月匆匆,挡不住时代的奔腾。

我们走在朴实而厚重的黄土地上,看着苍翠与枯黄。也许,今日的每一个平凡,都渗透着过往的峥嵘。

本文地址: https://www.tanjiaoyicn.com/n/27812.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部分来源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或其他公众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5条)
  • 杭迸沤
    学习了[握手][握手][握手]
  • 狄狭吾
    我需要关注你
  • 石胰隅
    老乡加油。
  • 怀惹
    太随意
  • 东方掖
    转发了

    联系我们

    93840186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baban38@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