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七星怎么画(北斗七星怎么画出来)

北斗七星怎么画?最近有很多朋友都十分关心这个问题。还有一部分人想知道北斗七星怎么画出来。对此,碳百科收集了相关的攻略,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拍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出自杜牧的《秋夕》。

每逢七夕佳节,牛郎会织女,一代代诗人、文者无不为哀叹、惋惜他们的爱情和相会之路的崎岖坎坷。

牛郎织女的浪漫故事以现代人的思想来看是虚构的,其故事来源于星象学里两颗星星的运行交汇现象,这也是古代人民最早关于星星的故事。

话又说回,我国关于星象学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距今几千年前便有已经出现了《阴阳历》,那时人们通过观察太阳、月亮等星象的位置绘制成星象图来寻找其中的规律,以便于生产和生活。

那么问题来了,古人是如何将这些星象绘制成图的呢?

一、星图的诞生

1、来历:悠久

我国古代的星象文化历史悠久、包罗万象,其最早可追溯于夏、商、周之前。

“……天文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儿童之谣也”,《日知录》中提到三代指的便是夏商周三代,可见那时的人们便已经知道一些天文星象了。

要知道星象轨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地发展变化。古代人们为了记录这种变化规律,以及为了方便认星和指示星辰位置,由此衍生了一个星相工具——星图

通过星图人们可以形象记录这些星星的观测结果,通俗易懂的说,星图就是“星星的地图”,一般来说有四种类型。

而在我国古代,最早的星象图为《周髀算经》中记载的盖天图其属于天文学中的全天星图。这种盖天图的基本形态为:以北极星为中心的穹形天空,覆盖整个大地之上

据说,这类盖天图在上古黄帝时代就出现了。《隋书·志·卷十四》中记载,“晋侍中刘智云:‘颛顼造浑仪,黄帝为盖天’”,可见星图来源神秘久远。

2、星图的价值

在古代的时候,那时的天文学家研究天象最主要的目的是服务于农业社会为了更好的种植作物,满足人们的生活要求。换言之,星图的出现和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行为分不开的。

鉴于此,古人不仅能够通过太阳辨别自己的方位,还规定了劳作和休息的时间,从而提高了古代农业的生产效率。

当时人们还观测到了七颗特别的星星,为了记住其运行的规律,他们将这些星星的运行轨迹绘制成图。之后,人们发现其的形状和古代舀酒的斗形类似,于是便将它们合称为“北斗七星”。

后来人们通过观测了北斗七星的运行规律看出,它们并不是一直处在同一个位置,而是会在不同的季节出现于天空中不同的方位。

当然古人并不知道南北半球之分,所以这仅仅是北半球北斗七星的运行规律。

凭借此,古人在没有现代电子设备的古代也能分辨春、夏、秋、冬四季。

无独有偶,《诗经·七月》也提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这是古人从天象中总结的气候变化定律,用于指导农耕生活,其描述的是大火星(商星或心宿二)西落,同时也代表天气转寒的客观事实。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早在西周或春秋时期,古人在农耕方面已经总结出了一套规律。

另外,星图对每一个观测天空尤其是天文学家来说,就如同迷路的人拥有了地图,可以通过图上的数据和画面,确定星星的位置、距离等,也为后续发现新的星星数据统计做出来卓越的贡献。

3、绘制方法

自古,我国就是一个重视实用、发明创造的国家,也是一个遵循秩序制度的国家。特别在古代的时候,这些都能体现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里提到的星图的绘制也正体现了这样的特征。

古代人们在观测星相变化的同时,使用星图将这种动态变化记录下来,同时按照一定的秩序原则他们还会把天空星区和地理位置一一对应分区在星图上标注出来这也体现了古代“君权神授”的思想。

一般来说,人们通常遵循“星图有规法,日月实从黄道”,以二十八星宿为坐标的规律描绘星图,也是绘制星图的基础规则。

这里的“黄道”指太阳围绕地球公转的运行轨道,其在星图中的位置十分的重要,直接确定了一些星宿的位置,也是绘制星图的基础规则

此外,前文提到的北斗七星在星图上的位置十分的重要,可以通过其定位一些星辰。例如,“杓携龙角,衡殷南斗,魁枕参首”,《史记·天官书》里描述了角宿、斗宿、参宿的位置。

《周髀算经》中有明确记载太阳在冬至、雨水等十二个月的中气时,一天中的运行路径的星图画法,“七衡图:青图画之内外皆天也。北辰正居天之中央。”“黄图画者,黄道也。二十八宿列焉,日月星辰躔焉。使青图在上不动,贯其极而转之,即交矣。”

“凡为此图,以丈为尺,以尺为寸,以寸为分,分一千里。凡用缯方八尺一寸……缯方四尺五分,分为二千里”可见古代的星图不是随便画的,就连星图的尺寸也有明确的规定。

二、星图的繁荣

1、各朝星图的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朝代的更替,渐渐的星图也变得越来越完善。首先,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人对于星象的观察有了成绩,还完备了二十八星宿。

比如,“五星之说,自甘公、石公始也”,这里提到的“甘公”和“石公”指的是战国时期的甘德和石申,他们对星象学的发展功不可没,两人写出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甘石星经》。

其次,星象作为我国古代的的治国依据,十分的重要,基本掌握在国家最高统治者手中。秦朝时期,始皇帝“焚书坑儒”,这里的“儒”大多都是方士、术士,这或许是为了不让星象文化在民间传播。

汉朝星图绘制不像以前随意,愈发的规范起来,甚至星象图中的星辰越来越多。

东汉著名天文学家张衡在《灵宪》中写道“中外之官常明者百有二十四”,可以交出名字的有三百二十颗,而在星宿中的有两千五百颗,可见其制作的星表中的星辰数量‘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可惜汉末流失不再了。

后来的三国时期,有人整合了前人的星象资料,撰成283官1464颗恒星的星表,还将其绘制了一幅星图。其中283个星座被分为二十八星宿和255个单独的星座,同样的其余1464颗星星也被划分为对应的二十八星宿的182星和1282星。

然而,到了唐代,进一步的改善了星图的绘制方式,使得星图内容丰富多样起来,甚至按照一年有十二个月,沿着赤道分别绘制了十二幅星图。

南宋的黄裳更加出色他虽然不是天文学家,但他留下的星象图为后人研究留下了宝贵的资料,凭此流芳百世。

这幅星图的历史价值十分的高,也是现存最全面的天文图。

他在星图石碑上刻下了这样一幅星图:以北极为中心,在外画了赤道圈、恒显圈和恒隐圈三个同心圈,以及一个与赤道大小的圆为黄道,而三个同心圆之间存在二十八道由恒显圈发出的放射性,代表着二十八星宿的宿度线。

最后,随着西方的天文文化传入,到了明清朝时期,星象图的发展也达到了顶峰,其中明朝的星图也为盖天图,根据流传下来的福隆寺天文图可以看出那时星辰的数量远远超过了有一千四百二十颗星。

三、结语

总的来说,时代在不断进步,星象图的绘制方法也在不断的完善当中,古人将自己的智慧融入了这些图中,不仅体现了他们求真务实的思想,还体现了善于观察的品质

此外,古代的星象不但是适用农耕社会的发展,还为了皇权政治的服务,如果出现特殊的星象例如月食、日食等,必定的认为有异常,甚至影响君王的统治,这也正是历代皇帝重视星象的主要原因。

当然,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这样的说法都是无稽之谈,星象图上的现象都是自然、正常的客观存在。不过,古代天文学家依靠自己的双眼观测天空,将天文学研究到如此的地步,不得不称赞他们的精神和智慧。

参考文献

《中国古代天文学》

《中国古代平面星图画法研究》

《中国古代星图之演变历程及绘制方法探析》

本文地址: https://www.tanjiaoyicn.com/n/26957.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部分来源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或其他公众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联系我们

    93840186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baban38@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