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新闻(什么叫新闻报道策划)

最近有很多老铁都在问什么叫新闻这个问题。还有一部分人想弄明白什么叫新闻报道策划。对此,碳百科收集了相关的攻略,希望能帮助到你。

第1章 新闻生死劫

第1章 新闻生死劫

什么样的报纸会死?没人读的报纸会死。然而,报纸死亡是个伪命题,新闻(journal-ism)是否也跟着死了才是大是非。

开篇要谈的是新闻的生存问题。

新闻一词限定为专业主义新闻,对应的英文为professional journalism,在这里指的是以报纸为代表的传统新闻业(the news media)和其承载的新闻传统(journalistic tradition),包括价值、理念、伦理、操守等。重点讨论两点:第一,为什么说报纸死亡是个伪命题;第二,为什么新闻不能死,或者说死不起。只有首先理清这两个问题,有关媒体融合、媒体转型、新媒体伦理挑战、新闻专业主义等问题的讨论才有地可落,才会有意义。如果专业新闻的生死无所谓,江山代有才人出,地球离了谁都转,那还哭着喊着去拯救个什么?

正考虑如何写这篇东西的时候,手机里蹦出一条推特消息:位于美国佛罗里达州的第二大报,《坦帕论坛报》(Tampa Tribune)于2016年5月3号突然关张了。我顿时打了个激灵,半天没回过神来。要知道,这份报纸可是媒体融合的一面旗帜,曾几何时,美国国内甚至世界各地的报纸都要去取经的,如今先驱怎么就变先烈了呢?

《坦帕论坛报》创刊于1893年,曾在1966年以出色的地方调查报道获得过普利策奖。在123年后,被竞争对手《坦帕湾区时报》(Tampa Bay Times)收购,具体价格没有透露,想必不会太体面。原以为只不过换个新主人,由此引发一些动荡,比如编辑方针的改变、人员裁减什么的,最坏的结果也不过是两家报纸合二为一。没想到资本做事很绝,没有丝毫的仁慈。新东家当即手起刀落,《坦帕论坛报》一命呜呼,所有订户转到新东家名下,网络域名都消失掉了,链接也被自动跳转到《坦帕湾区时报》的网站。老读者连去原网站上吐吐槽、哭一声的机会都没给。可怜这份业界口碑很高的百年老报就这样死掉了,还是被对手买了生生掐死的,想必死不瞑目。

报纸死亡是个伪命题

报纸关张近年来也算不上什么新鲜事。美国专门有家叫“报纸死亡观察”的网站,做了个报纸阵亡录,列举了美国各州2007年以来死掉的大大小小的报纸,足有几百家。2009年,在业界很有影响的《洛基山新闻报》(Rocky Mountain News)悲壮谢幕。油管上有一段资本方去编辑部宣布关闭报纸的现场录像,是现场的记者边听着自己被解雇的消息边录制的,可谓恪尽职守。干了一辈子记者,最后采访、报道的竟然是自己报社死亡的消息,也实在够悲催的。

《坦帕论坛报》的死让我几天都唏嘘不已,无法释怀。这家报纸在1999年就开风气之先,与属于同一家公司的电视台合二为一,从而成为美国第一家或许也是世界上第一家搞媒体融合的报纸,一度是媒介融合的样板。无奈父母之命不是爱情,捆绑不是夫妻,“婚”后冲突不断,非但没有融合,干脆水火不容。这也难怪,在美国新闻界看来,报纸和电视根本就是两种不同的动物。勉强维持了三年后,2012年,报纸被原公司剥离抛售。接手的革命资本财团(Revolution Capital Group)当时信誓旦旦说要长相厮守,没料想不到七年就痛下杀手,甩下了包袱。

这家媒介融合的先驱以死昭示了媒体融合道路的艰难,也证明了通过组织合并来进行媒体融合是行不通的。

紧随其后的有《图桑公民报》(Tucson Citizen)的黯然休刊。坏消息一串又一串地撸不完。美国报纸的死亡由先期的朝野震动,到如今早已见怪不怪了。

但如此规模的报纸死亡对于美国社会的触动毕竟很大。对美国人来说,报纸不仅仅是张新闻纸,它也是政治参与、捍卫自己权利的信息来源,更是一种生活习惯。俗话说,晨起三件事:洗澡、吃饭、看报纸。想象一下,一直作为早餐伴侣的报纸突然断掉了,犹如老烟枪没了尼古丁,小白领缺了咖啡因,浑身不自在,看哪儿哪儿别扭。曾几何时,美国小康人家的生活是早餐桌上的面包、牛奶和早报,以及劳累一天后,等在家门口的猫、狗和晚报。

当然,报纸的衰落不止于美国,环球同此凉热。2016年3月26日,英伦半岛的天气乍暖还寒,最难将息。英国的《独立报》(Independent)终于撑不下去,出版了最后一期纸版。要说这《独立报》可不是一般的报纸。它是1986年由《每日电讯报》的三名记者创办的。三位报人厌倦了英国新闻纸上政治的陈腐和娱乐八卦的轻浮,决心办一份有理想有热血有担当的新闻纸。第一周发行量就达到了50万份。也许这50万对于中国人来说,听起来就不算个数,可你要知道英国的总人口才6 000多万,不抵一个河北省,说实话还没国庆长假堵在路上的中国人多。《独立报》苦撑了三十年后,终于为自己发了悼词。这天的头版除了大字号的报头,只在版面中央印了两个鲜红的粗体字:停刊。第二版便是自己写给自己的“悼词” ———最后的社论。社论写道:“印刷机已停,油墨已干,纸张也不再在手里窸窣弯卷。”凄凄惨惨戚戚,好不哀伤,这篇“葬报词”读起来让人不由想起黛玉葬花。

报纸的衰落其实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业已开始,到2008、2009年,在互联网和经济危机的双重打击下,报业倒闭呈现多米诺效应。

由于各种原因,21世纪初的前十年,中国的纸媒尚在黄金期,风景这边独好。美国到处喊狼来了的时候,国内的新闻业界则是歌舞升平,理想和热血充满报纸的字里行间。《南方周末》1999新年献词的标题就是“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 ,要“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 。报社老总财大气粗,自信满满。2008年《广州日报》的广告收入达到了22亿。2008年北京奥运过后,笔者曾应邀到中国西部一家当时如日中天的报纸去做个报告。鉴于当时美国报业出现的问题,我准备谈谈报纸的死亡。报社很重视,专门安排一下午的时间,通知了报社上百人参加。中午吃饭的时候,报社老总在聊天时不经意问了一句,下午的题目是什么。我说是报纸的死亡。老总的脸耷拉下来了,说这个有点夸张了吧?气氛立时有些尴尬。我心想,确实不太妥当,人家日子正红火,你当头泼什么冷水?可惜,PPT都准备了,改也来不及了,只好补救一下,把题目改了一个字,变成了“报纸的消亡” ,消亡总比死亡听起来好些。

如今不到十年的时间,中国传统新闻业已是穷途末路,面临市场和体制的双重压力,腾挪空间有限,经营状况每况愈下,新闻人出现集体大逃亡。根据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发布的《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16)》的数据,报业广告和发行收入大幅下滑,电视广告市场发展疲软,下滑趋势明显,报纸面临生死时速,2014年中国停刊或者休刊的知名报纸数量约为10家,而2015年这个数字增长到了30家左右。这还得亏中国特色的新闻体制,如果完全市场化,还不知道要死多少。

报纸真的无可救药了? 2008年对这个问题有些争论和不确定不足为奇,现在这个问题则基本成了伪命题。所谓伪命题,有两层意思:一是该问题已经被活生生的现实证明,不再是个问题;二是说问题本身压根儿就似是而非,掩盖了重要的真问题。就报纸死亡来说,两层意思都有了。那种在白纸上印满密密麻麻消息的新闻纸绝对是濒危物种了。事实上,报纸死不死已经不是问题,何时死亡才是问题,或者说已经死了也不为过,连《纽约时报》的发行人阿瑟·舒兹伯格都在2007年的一次访谈中说:“我真的不知道五年后我们还印不印。”

《纽约时报》依然在印,实际上《纽约时报》的数字转型还转得蛮漂亮。但即使说《纽约时报》现在日子还行,也并不说明报纸可以起死回生。以《纽约时报》为例来说明报纸不死没有太大的说服力,因为《纽约时报》这世界上只有这么一家,它的成功模式并不一定能复制。中国有句俏皮话,叫西施可以做的,东施真不一定能做。再说了,《纽约时报》的纸质产品也在大幅收缩,经营好转的根本原因是网络付费订户的增加。

如果要问什么样的报纸会死,答案非常简单:没人读的报纸会死。早在2005年,美国学者戴维·明迪迟(David Mindich)写了一本书,名字就叫《为什么40岁以下的美国人不追新闻》[1]。现在,当时那些最年轻的读报人起码五十多岁了,那十年后呢,二十年后呢?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了。

美国皮尤研究中心的一份研究报告发现:美国人上脸书的频率超过了读《圣经》。这个好像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比较吓人的是三分之二的人是通过脸书来获取新闻的,如果考虑获取新闻的其他手段,那留给报社或者电视台的空间就太可怜了,结果是为谁辛苦为谁忙,到头来为社交媒体做了嫁衣裳。更要命的一个发现是,超过四分之一的人在如厕时看脸书。当时我看到这条结果,心里说完了。要知道多少年来,如厕是同报纸联系在一起的,有个老相声里面的梗说得好:你说我当领导占着茅坑不拉屎,那办公室里为嘛天天丢报纸?

其实在这个问题上也不用掉太多的书袋和列举太多的数据,我讲一件亲身经历的小事,你可以感觉感觉报纸是否气数已尽。

我每学年都开一门本科生的专业课:新闻采访与写作。这是门实务课,要在干中学。因为跟当地的报纸老总很熟,就免费为全班订阅了报纸,每天一早准时送到教室。一开始放在门口的凳子上,好让每一个进门的学生取去阅读。让人沮丧的是,往往一摞报纸放到晚上都还是高高地立在那里。后来干脆直接放在学生的课桌上,压在电脑的键盘上,看你看不看。可下课后一看,同学们对报纸依然秋毫无犯,我还得去收拾桌子上的报纸。终于有一天忍无可忍,怒火中烧,在课堂上发飙,质问:“真是搞不懂,你们为什么不读报纸?”大家都低头不语。下课后,一名学生怯生生地过来安慰说:“教授,别太生气。我们不是不读报纸,而是我们根本什么都不读(we just don’t read)。”

其实也怪不得学生,最近的一个调查发现,几乎超过一半的报社记者自己都不读报纸。

所以,没人读的报纸肯定长不了。但真正的问题不是报纸的死亡或者其他某种媒介的死亡,而是新闻传统———特别是它所坚持的一百多年的一系列专业理念是不是要亡了?是得了病,还是自然衰老?是病入膏肓,还是可以挽救?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出版的《美国新闻媒体现状报告》总结道:2015年,传统媒体不仅报纸,电视也日薄西山,况且电视节目离新闻越来越远。奥巴马在2016年的白宫记者招待会上的一句调侃实在是戳到了点子上。他说,某某著名记者离开了新闻而去投奔了CNN。


注释

[1]MINDICH D.Why Americans under 40 dont follow the news.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

为什么新闻不能死?

不能死不是说死不了,而是死不得的意思。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首先需要厘清一个语言的问题。英文的许多词没有对应的汉字,在讨论问题的时候往往造成混乱。比如,中文“新闻”对应的英文词不是一个,而是两个,一个是具体的新闻事件、消息(news),另外一个是新闻理念和实践,英语为journalism。

作为事件的新闻(news)当然不会死,只要人类有好奇心,就一定会有news。但有news不一定有journalism。此新闻非彼新闻。后一种新闻(journalism)首先是一套专业的理念和操守,肩负追求真相、监督权力和提供公众论坛的政治使命。新闻作为第四权力,是民主社会的基石之一。新闻对于民主社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总体来讲,民主与专业主义新闻荣辱与共,一损俱损。[1]如果再较一把真儿,可以说新闻可以没有民主———因为无论从历史还是从现实来看,在非民主国家,依然可以有非常杰出的新闻专业主义,然而民主社会不能没有新闻。[2]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回答这个问题。

美国宪政之父杰斐逊说:“如果让我选择,是要没有报纸的政府,还是没有政府的报纸,我会毫不犹豫选择后者。”

密苏里新闻学院的创始院长沃尔特·威廉斯(Walter Williams)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提出了《报人守则》,开宗明义地称:“我相信新闻的专业性,我认为新闻是一种公共服务。”

所以说,新闻的灵魂在于公共性。民主的逻辑是公天下,新闻公共性的“公”也是这个意思。当然,任何一种商品都有公共性,但新闻的公共性不仅仅表现为大众消费品,消费不是目的,目的是让公众更好地参与公众事务。

当然,这些先贤大德的只言片语也许不太好作为必然的理由,因为他们有可能只是随性那么一说。比如,同样是杰斐逊,就在另外的场合说:“报纸上没一句实话。”

那么我们可以看看当代最权威的专家学者的系统论述。

詹姆斯·凯瑞(James Carey)在其著作《文化问题》中直截了当地总结说:“新闻和民主是一个东西,没有区别;只有在民主的语境中,新闻专业主义才有意义。我们甚至可以说,新闻就是民主的另外一个名字。”[3]舒德森(Schudson)在《为什么民主需要一个不可爱的新闻界》一书中列举了新闻在民主社会的七大功能后总结说,新闻界对于民主社会的健康发展不可或缺。[4]

当然,这些论断基本基于规范理论的层面,也未必那么可信和可靠。那我们可以去看看现实的证据。社会发展的数据表明,独立和自由的新闻界同民主社会的健康度呈正相关[5],而大量的纵向和横向比较研究表明,民主能够促进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著名哲学家、哈佛大学教授森(Sen)说:“从历史上看,从来没有一个民主国家对另外一个民主国家发动过战争;在一个独立、民主和新闻自由的国家从来没有发生过大范围的饥荒,从无例外。”[6]

也许有人会说,即使新闻不可或缺,但这一定意味着报纸或者说传统新闻不能死,就要自诩为无冕之王,世袭罔替?我们不是有朝气蓬勃的新媒体吗?

然而,新媒体能够担当和不辱使命吗?

传统新闻媒体衰落以后,新闻的使命和功能由谁来承担?如果我们说新闻不可或缺,那么社会就必须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传统媒体,特别是有着数百年历史的报纸,一直是新闻界(press)的代名词。它不是一个简单、普通的商品制造商或者服务商,而是民主社会权力制衡的一个关键所在,所谓第四权力。其次,它是作为一个政治、社会组织存在的,是一个组织起来的力量,只有这样的独立而又强大的组织力量,才有可能对抗各种利益集团和权力。

而现在这种力量已经弱到不能再弱。在美国,25年前,每个国会议员都至少有一个报纸记者跟到国会去,监督他或她的一举一动,现在呢,每个州都摊不上一个。国会议员的身边围绕的不再是新闻记者,而是各种利益集团的说客。

那么,互联网和新媒体能够取代传统新闻媒体吗?人们过去对互联网赋予过于浪漫的民主想象,其实,任何一种技术和媒介都是中性的,它可以像谷歌那样负责,也可以像百度搜索那样商业至上。另外,该如何来界定新闻媒体?

谷歌是新闻单位吗?脸书是吗?不同于新闻媒体的寻求和报道真相,互联网公司的首要原则是盈利,而不是公共服务、寻求真相、监督权力等等。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脸书老板扎克伯格一再否认脸书是个媒体。

社交媒体主要是个平台,即使在今天,传统媒体依然创造70%的原创新闻。退一步讲,国际和全国性新闻可以从平台获得,那小城市的新闻谁来负责?在民主体制下,我们知道任何政治都是具体和地方的,尤其在美国,联邦政府关门两周都没有问题,州政府关门相对麻烦一些,而市政府关门一天恐怕都受不了,比方说市里的警察局和消防队,一分钟都不能停工。而谷歌会关心、了解一个州的某个小城吗?如果地方媒体不在的话,又靠谁来监督同老百姓日常生活休戚相关的市政府呢?让自媒体的博客去开冗长枯燥的市政会议吗?

也许可以靠网民,但是,人们到网上主要干什么呢?人们去社交媒体的首要目的是社交,年轻人谈娱乐,青壮年谈科技,老年人谈健康,几乎没有人谈新闻。瑞典两位学者的研究表明,社交媒体上的讨论往往也是围绕主流媒体的新闻展开的。[7]

也许可以靠政府透明公开,公民可以随时随地查阅和监督。但试想一下:一个上了一天班的父亲或者母亲,晚上会去政府网站查账目吗?又怎么能发现需要专业知识才能读懂的文件里面的猫腻呢?

那么依靠政客的良知吗?不幸的是,权力的本质恰恰是非透明和反民主的,即使奥巴马也不例外。在2008年的竞选中,奥巴马信誓旦旦要透明执政,而他在任八年,被美国信息公开法律中心认定为最不透明的一届政府;而需要提醒的是,奥巴马还是个宪法律师。

总而言之,可以没有报纸,但不可以没有新闻界。所以,每当学生问我对于当前报纸死亡问题的看法时,我就说:“我为报纸致哀,我为新闻站台——— A eulogy for newspaper;a defense for journalism。”当然,新闻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公信力、倾向性问题等等。但一身毛病的看门狗,强过乖巧撒娇卖萌的汪星人。

没有新闻的社会没有未来,新闻专业主义的生死才是最重要的问题。传统新闻究竟是永垂不朽还是凤凰涅槃,我们看到了探索、挣扎,还看不到答案。


注释

[1]SCHUER J.The big picture:why democracies need journalistic excellence.New York:Routledge,2008.

[2]SCHUER J.The big picture:why democracies need journalistic excellence.New York:Routledge,2008.

[3]CAREY J.Afterword:the culture in question//Munson E S,Warren C A.James Car-ey:a critical reader. 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97:332.

[4]SCHUDSON M.Why democracies need an unlovable press.Malden,MA:Polity Press,2008.

[5]MULLER L.Comparing mass media in established democracies:patterns of media per-formance.New York:Palgrave Press,2014.

[6]SEN A.Whats the point of democracy?.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Sciences,2004,57(3):10-11

[7]JONSON A M,ORNEBRING H.User-generated content and the news.Journalism Prac-tices,2011,5(2):127-144.

本文地址: https://www.tanjiaoyicn.com/n/24513.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部分来源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或其他公众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联系我们

    93840186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baban38@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