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康珍珠蜜枣(云南珍珠枣)

最近有很多网友对南康珍珠蜜枣充满疑问。还有网友想搞清楚云南珍珠枣。对此,碳百科整理了相关的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我家在唐江,房子背靠钟屋村,面对卢屋村。今日坐在书桌前,打开电脑,多个文档资料窗口跃然屏上,五笔字根在手指上跳动,甚是痒痒。很早就想写点关于卢屋村的散拼文字,有唯美传说,有惊案传奇,有书香古色,有壮志红色。如同渴望着打开洞藏千年的酒窖,用时间的钥匙一坛坛的开封,在空间里调羹一杯杯的散发,有纯正清香,有甘爽浓香,有柔润酱香,有诱人米香。

我已经醉了,朦胧中电脑屏在慢慢放大,正对面上犹江北岸的沙溪河出口越来越近,内潮水的飞浪仿佛溅到这岸,溅起浪花朵朵,迷糊了我的眼。我像一架无人机一般起飞了,带着小板凳,带着渴望向往,慢慢地升空,穿越上犹江,穿越历史时光,穿越唐江卢屋村。

我仿佛听到了细伢子在传唱, “麻雕仔,飞过河,叽叽喳喳讨老婆。有钱讨介黄花妮,冇钱讨介癞痢婆。”“叽轱、摇轱,摇到条船等亲母,亲母跌落河,捞起一只水牛婆。”

穿越到唐朝年间。上犹江水自湖南汝城发源而来,在南康县中部黄泥岗冲刷出几道河弯,东临上犹江的塘江墟场还是一片蛮荒丘陵盆地,这丘陵里只散住着几户客家人,靠打渔舟渡维持生计。河道阻挡了一位官兵打扮的骑马人,他急煞地催促船工快快快,船工哪敢怠慢这位从大庾梅关驿道快马而来的官爷,早早就等在这上犹江南岸,船工使出浑身解数,轻舟已过犹江南。望着快马北上的灰尘,船工咏叹:“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此地北端连接从吉安遂川,南康隆木、横市、麻双、十八塘一路过来的古驿道,西接湖南桂东,崇义丰洲、过埠、横水,上犹五指峰、营前、东山,南康龙华一路过来的古驿道和水路,既可沿水路(或旱路)顺水东往三江、蟠龙、赣州而去,也可溯水南往三江(或旱路)、蓉江、浮石、青龙、南安,经梅关往粤地南去。

那时,交通运输非常落后,贩运货物如盐、米、布匹等全靠背负肩挑和水运。路经此十字路口的贩运挑夫及行人,免不了要向几户客家人讨茶水喝。遇到雨雪天就进家躲避,炎夏烈日当空时也是进家喝水乘凉。南来北往的客,东西横贯的货,渐渐地在这一片十字路口形成聚散中心。

穿越到宋朝年间。北宋都城开封被金兵攻占,处于黄河流域的汉族人民为躲避战乱,随宋高宗渡江南迁,达百万之众的宋人渡长江、逆赣江、过十八滩,翻越梅关,客居于赣南、闽西南和广东东北等相对安宁地区,史称“衣冠南渡”。

从宁都麻田辗转到遂川县的卢世兴一家,选择在沙溪(现为十八塘)傍山而居。卢世兴路经上犹江北岸的十字路口时,歇凉时与同为客家人的叶盛旺聊得十分投机。人稀地广的年代,卢氏与叶氏如同兄弟,亲戚一般时常走动,感情相当好。有趣的是,居住山里的卢氏不喜鸟兽花草,却喜欢打鱼捉虾,而水边的叶氏不喜渔活,却喜欢打鸟捉蛇。于是,兄弟俩便调换了居所。从此,叶氏人到沙溪山里居住,卢氏人则到今天的犹江水边居住了。两人各得其所,乐在其中,叶氏天天可以进出森林,听鸟语闻花香,卢氏则时时可以临水踏浪,荡轻舟唱渔歌。

真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穿衣戴帽各有所好。”


穿越到明代年间。洪武初年,卢家因热情好客而名扬四方。远近路客无不将卢家当作劳顿歇息、口渴饮水之处。可是,卢家房子矮小,每当路客多时,后来的别说无坐处,连立脚都没有地方,只好站在门外。为此,忠厚勤劳、善良好客的主人卢氏建造新房屋,售卖烟茶,倒转土货,生意红火起来。

周边几户人家也效仿老卢,在这十字路做起了一排排新房屋,摆起了一个个售货摊子。这便是最早的“七间店”。上犹江水运货物便利,驿道陆路繁忙,几年下来,十字路口交易场所渐渐热闹了,以七间店为中心逐渐发展成为墟场,当时墟场周围遭受水患,唯有集市没有受灾,故名太平墟。因墟临上犹江,墟中有过路塘,塘、江相连,遂得名塘江墟。


看到今天来几个,明天几伙做生意的人,老卢想:要是把这些做生意的人定个日子集中,那就更方便大家。待人多热闹时,他将想法与大家一说,众人十分赞成,并推举由老卢出面,请当地最有名望的地理先生杨仙选个吉日。老卢找到杨仙,杨仙翻书曲指算了算,说:“下月初一辰时,塘江开墟!那天将会发生三件奇事:蛇打鼓、马骑人、头顶天。”

塘江开墟会出现三件奇事的消息很快在方圆几十里的地方传开了。初一这天,四面八方的人们怀着好奇心,云集塘江,那真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招展,人山人海。

辰时,一只老鹰叼条蛇从塘江上空飞过,听到惊天动地的锣鼓声,吓得一松口,蛇随即跌落掉在鼓面上,“咚”的一声巨响,有些人吓了一跳,有些人马上喊起来:“蛇打鼓!蛇打鼓!”一听说“蛇打鼓”出现,争相观看的人蜂拥而至。这时,一个肩背木马的木匠也往里挤,立在高处的老卢马上大声说:“大家看,‘马骑人’的奇事在你们后面又出现了。”正巧,一个买了锅的男子汉刚将锅顶在头上,才听到那边有人喊:“蛇打鼓”,这边又有人大喊出现了“马骑人”,赶紧挤过来看热闹,站在高处的老卢又大声说:“大家快看,头顶天的人来啦!”随着老卢指的方向看去,众人皆哈哈大笑,顶锅人自己也笑得合不拢嘴。

大街上,骑楼下都挤满了赴墟赶集买东西的人。熙熙攘攘热闹非凡,叫卖声,吆喝声,讨价还价声,融汇成一片。走不了两步,就可以听到熟人打招呼的声音。“又来赴墟啦!”“是啊,你敢早啊?”不用多说,只一两句话瞬间就让人倍感亲切。即使原来不认识,乡里乡亲的,善良好客的客家人,一声声“老表”“表嫂”亲切地叫,瞬间就拉近了生疏的距离……

塘江墟的繁荣缘于商业发达,商业之发达又缘于其水陆交通之便利。塘江墟是除赣州城之外,与邻邦贸易往来最多,与梅关古道渊源最深的古圩墟,方圆百里之内有数百个村镇,百万人家,商贾如云,自然便奠定了塘江墟成为赣南商业重镇之首的显要地位。

古人云:学而优则商商而优则仕。宋元明三朝,宜商宜居的塘江吸引了一批批客家人: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 年)卢世兴从遂川县迁至塘江定居卢屋村(开基人为卢受海);宋徽宗崇宁年间(1103 年),东京(开封)巡抚钟令第五子钟才伯(因进士授湖广麻城县令后擢升府丞),从金陵(南京四牌楼)迁至塘江水南兴贤坊(现钟屋村)开基创业;

宋端平年间,严金一携弟念五郎念八郎,由广东顺德徙广西梧州,后转徙南康县石塘村(现新建村);南宋时期幸登嶷由高安县迁至现幸屋村所在地开基;南宋咸淳年间,叶攀中举人后,携眷自南康县城学宫左(原赣南卷烟厂)迁至鹿鸣乡沙溪河北岸寨脑山下开基。元末明初,郭仲贡自万安县迁至黄圳村黄麻坑,其孙(郭永器)迁唐西村马齐坝开基;清康熙十九年(1680 年),刘时佐自信丰迁至平田村窑前开基;繁衍至今。清康熙丁亥年(1707 年),刘大礼自上犹大洛口迁塘江后移小埠山开基。卢、钟、严、幸、叶、郭、刘等等大姓人家在塘江创业繁衍至今。

书曰:“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各姓人家带着各种方言各自家族文化,各姓宗族在塘江聚集而居,于一方水土碰撞、融合、争斗、发展,更加促进了塘江文社、义学、保鳌、育婴、会馆诸多行业的兴起。

始建于明弘治初年(1488年)的卢屋村龙源书院

塘江历来有“三街一村”的说法,这个村指的就是卢屋村。塘江周边客家人世世代代秉承家训,崇尚耕读持家,重视弟子的教育培养,塘江可谓是“三尺童子,稍知文章”。卢屋村私塾林立,朗朗读书声一浪高过一浪,传到犹江南岸的钟屋村,钟姓人氏不甘落后,两姓宗族科举比武中你来我往,创造了赣南人文的“神话”。

最著名者当数乾隆年间恩科进士殿试三甲第三名的卢元伟。卢元伟,13岁中举人,20岁中进士,先后任云南曲靖、东川、普洱三府知府、江苏镇江知府、广东督粮道、两广盐运司盐运使、山东和山西两省按察司按察使等要职,是当时卓有影响的一代名吏。卢元伟之外,还有卢绚、卢陶两位兄弟进士等等。

钟屋村自开基以来,共有进士、举人、廪生、廪贡、增生119人,其中宋明两朝即有进士26人,远远多于卢屋村,而这一时期也正是钟屋村迅速崛起时期,全村面积约二十平方公里。科举使两姓的竞争深深地刻上了文化烙印。

卢屋村仍然流传着嘲笑别村人的谚语“钟屋村的**,卢屋村的老爷,幸屋村的**",可见宗族竞争在塘江大姓中的心理影响。

位于塘江上游河岸两侧的新建村严屋村和幸屋村也力争上游,共有进士、举人12人,登仕郎、庠生、廪生等183余人。构成了以塘江为中心的仕族望郡,奠定了千年古镇的人文内涵。

有咏诗云:

唐宋明清古村落,南国珍珠缀唐江。

画栋雕梁进士第,客家建筑入画廊。

粉墙黛瓦飞桅动,世代耕读书声琅。

古风长存人良善,崇文重武社稷光。


穿越到清朝年间。到了清中期,在康乾盛世的大背景下,塘江墟市迅速发展,特别是乾隆年间,“及今数十年来,阛阓喧嚣,人烟错杂,卢舍市肆,十倍于前”,呈现出一片蒸蒸日上的景象。塘江墟以农历一、四、七日为墟日,墟市贸易异常活跃,赶集人数一般在3万人左右,旺季可达五、六万人,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相等。塘江市场经营的商品有从吉安、樟树来的棉花、黄豆、麦饼、布匹、生姜、洋纱等,有从遂川、万安等县来的油、米、茶叶、金橘等。有从上犹、崇义等县来的竹木及其制品。本地产的农副产品进销赣州、吉安、樟树等地,远销达南昌、广东、南京、上海等地。

塘江墟场范围一度扩大到钟屋村沿岸,至今保留有河边街、横街上的旧模样。到清道光年间,塘江墟已是赣、粤、湘三省九县周围30多个乡镇的手工业产品集散地,同治年间,塘江“临犹川为市,商舶尾衔,市廛鳞接,为虔南大镇。”成为名副其实“赣南第一大集镇”。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在《寻乌调查》中多次记录有塘江墟的商品流通情况。

晚清以来,中国社会动荡不安。五口通商和粤汉铁路的修通致使赣南地区依靠大庾岭商路的沿途经济逐渐衰败,加上太平天国运动的动乱影响,塘江墟社会经济及周边宗族遭受了不小打击。塘江人通过开展灯彩活动、划龙舟、“装故事”等等一系列文化活动,丰富乡村人们的文化生活和精神世界,团结周边各大小姓氏宗族,增进睦邻友好关系,增强墟市内部和宗族内部的凝聚力,又促进了宗族和墟市的发展。

穿越到民国时期。民国十八年(1929 年)唐江设镇后经济空前繁荣,一百多个行业七百余家商店(当时南康县城只有三百余家商号)的幡旗、字号令人目不暇接,三五万人的赶圩场面(最多达七八万人)将圩镇搅动得无比热闹。据清道光三年五修《南康县志》载:圩场经营的商品有从遂川、万安等县来的油米、茶叶、金桔等,有从吉安、樟树来的棉花、黄豆、布匹、洋纱等,有从广东、安远等地来的海盐、海味等,有从上犹、崇义等地来的竹木及其制品,商品远销南昌、广东、南京、上海等地。这一时期的唐江镇赢得了“小赣州”的美称,遂为“虔州第一镇”。

民国年间,唐江墟市有30多个商行,如糖行、油行、木行、牛岗行、猪条行、零布行、洋纱行、带子行、绣花行、米市行、花生行、生烟行、盐行、豆子行、菜行、薯藤行、柴行、扁担行、粪箕行,黄麻行、席行、棉花行、瓮罐行、荸荠行等,商行的增加,反映了当时唐江的行会、公所彰显出的经济活力。唐江经商业户资本在万元以上者有20多家,每年交易额约为200万元。

赣南开设糖栈(行)经营糖业贸易者,最早出现于唐江。土糖、红糖、片糖、扬糖、白糖、冰糖,在唐江堆成了山。江西第一制糖厂生产的四马塔牌花生蛋白糖、果仁酥糖、喜庆奶糖,天鹅奶糖、宝宝乐奶糖,在唐江无人不知,无人不尝。

唐江“南康酒厂”酿出的“南康大曲”、南康陈年蜜酒、南康蛇酒、蛇胆酒、龙龄酒、灵芝酒走向了广阔的市场,远销湖南、湖北、广东、安徽等省。

唐江蜜饯厂生产的珍珠蜜枣、白糖冬瓜条、话梅、金桔饼、五味姜、话李、陈皮李、嘉应子、丁香李、丁香杨梅,唤起了多少人的味觉。

唐江板鸭、唐江土布、唐江铁器、唐江农机等等产品打造成为了南康的商业中心。

抗日战争期间,唐江商会捐赠一架飞机抗日。


本文地址: https://www.tanjiaoyicn.com/n/21079.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部分来源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或其他公众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裘截
    转发了
  • 东方庐忆
    唐江曾经去过多次,好地方[赞]
  • 游穗蓟
    穿越千年古镇品味塘江故事搞不董。

    联系我们

    93840186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baban38@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