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如何发展前景(博物馆未来发展软实力)

博物馆如何发展前景?最近有很多兄弟都想得到回答。还有网友关心博物馆未来发展软实力。对此,碳百科准备了相关的攻略,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7月25日,在首届北京文化论坛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部主任、研究员王巍、著名作家梁晓声、北京市东城区委书记孙新军、抖音集团首席执行官张楠、国际博物馆协会副主席安来顺等来自文化、科技等行业的领军人物进行了圆桌对话,从各自领域畅谈文化事业发展,为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助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建言献策。

北京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王巍从事考古工作已整四十年,参与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重大科研项目和琉璃河遗址考古等,他认为,在世界各大都市中,北京的历史文化积淀首屈一指。“北京70万年前已有了人类生活。中国最早的栽培术就出现在现今门头沟的东胡林遗址,炭化的粟粒证明了这一点,这距今已有约一万年。”房山区的琉璃河遗址则见证了北京3000余年建城史。

与考古密切相关的博物馆是一座城市文化的灵魂。安来顺介绍,近年来中国博物馆数量的增长位于世界前列,具体到北京这座城市,这里有500多万件可移动的文物、204座博物馆、7处世界文化遗产,还有3800多处文物点可能将在今后建成博物馆。随着我国许多博物馆与国外博物馆建立起制度性合作,中轴线申遗的稳步进行,北京打造博物馆之城的潜力无限。

论及丰富的文化遗产,正所谓“正阳门下,金水桥边”,北京市东城区有不可移动文物356处,文保区占全市43%,挂牌保护院占全市63%,如何在城市化进程中保护这些存载着历史信息的宝贵遗产?孙新军提到,首先要敬畏历史,“北京坚持‘老城不能再拆了’,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核心区再也没有大拆大建。东城区辖区内现有不可移动文物356处,如果被破坏或改头换面,那北京的文脉就给断掉了。”此外,老城要复兴,“旧城织补、去锈、治乱,才能成为仙风道骨、老而不朽的老城。”东城区花了5年时间进行背街小巷整治、架空线入地、天际线治理等,使得老城的肌理、底色、气质得以保存,老房、老树、老乡、老理儿不变,但现代功能却隐含其中,将文化软实力嵌入到空间布局中。比如以古建音乐会、古建演出等融合创新的方式活化利用古建;利用胡同各类腾退空间,东城区还形成了史家胡同博物馆、“南阳·共享际”戏剧工场等一批各具特色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

文化与大众的连接

除了专业人士与政府部门的努力,大众的参与是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的途径。王巍发现,近些年人们对于考古的认知和兴趣加深,年轻人对于考古的理解不再局限于《盗墓笔记》一类的小说,考古学作为一种科学的研究被更多人熟知。他还尝试通过网络直播推广三星堆文化和介绍三星堆考古的知识,总的网络点击量达到了几十亿。

“这让我们非常欣喜,考古正走进千家万户。” 王巍说,考古不能“喜新厌旧”,“无论是新的发现还是老的发现,都要让民众及时了解其内涵和价值。”比如将要建成的琉璃河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便有助于让大众了解和感知历史。他有一个愿望,盼北京能建成一个“沉浸式感受中华文明辉煌成就与丰富内涵的主题乐园”。

安来顺建议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打造博物馆之城:“社会力量不仅仅帮助解决博物馆的部分资金短缺、工作人员短缺等问题,从更深层次而言,它代表这个城市对公众文化主体权利的尊重和认同。到那时,老百姓会觉得,这不是业界的博物馆或政府的博物馆,而是咱们自己的博物馆。”

另一方面,科技正助力文化遗产搭上大众传播的快车。张楠提到,抖音参与了“大戏看北京”的活动推广,通过联合12个院团和文艺机构,79个项目共81场演出在抖音平台推出,获得诸多好评。“不少年轻人通过直播看到这么好的表演,都在弹幕上留言,说等待疫情好转一定要走进剧场体验这些传统文化。”为了让线上带动线下,抖音还为部分线上演出推出了相应的线下购票服务,观众们通过抖音小程序可以便捷购票。

值得一提的是,科技也成了不少非遗项目对接大众的捷径。张楠介绍,之前抖音发布了“非遗合伙人计划”“看见手艺计划”,邀请了1200多项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入驻抖音平台,让许多濒危非遗项目通过短视频平台重新“被看见”,还帮助不少非遗产品拓宽了销售渠道。

梁晓声谈北京生活与《人世间》创作

在北京已居住了半个多世纪的梁晓声以个人经历回望了这座城市的变化:“最初居住在北影厂的12年,我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现在想来也是幸福的事情。”后来他调到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居住在健安西路那条小街,之后又搬到牡丹园北里,这两条小街原来都是北京脏乱差的道路,“夏天的时候,走路会粘鞋底,下雨天,地面黑水上漂着各种油花,穿塑料凉鞋的小孩,回家得用肥皂洗脚。”如今,这两条街道早已打造成了文明街道,提出守望文明社区,“环境好了,大家的脾气也好了,能够接受文明礼貌的倡导。所以文明之都的前提就是环境要好。”

最近,改编自梁晓声原著的电视剧《人世间》掀起一股荧幕热潮,他坦言创作《人世间》时,自己的文学理念已发生变化,“以前我总想通过文学作品向别人证明我的才华,伪装出思想深刻的样子,而到了创作《人世间》时,我把这些念头从头脑中摒弃了,写作变得更为纯粹,就像绘画者为自己熟悉的人物画素描。”写作时,梁晓声经常想到作家周克芹创作的小说《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在写《人世间》中的年轻人时,他便把自己想象成老许茂,笔下的年轻人物是自己的“儿女”,用一种有温度的眼光去看他们身上的“缺点”;写中老年人时,他又用许茂儿女们的眼光去看老许茂们,这赋予了作品另一种温度。“如今我对现实主义有了更多的理解。” 梁晓声说,“它不仅仅是镜子,不仅仅写人在现实中是怎样的。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家都在通过自己的作品传达人在现实中应该是怎样的,我们能不能做得更好?我觉得这是文学作品和现实社会、和人的一种关系。明白了这点,创作会有小小的进步。”

作者:本报驻京记者 彭丹

图片:彭丹/摄

本文地址: https://www.tanjiaoyicn.com/n/16111.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部分来源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或其他公众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联系我们

    93840186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baban38@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