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精什么时候到中国(味精啥时候进入中国)

最近有很多网友对味精什么时候到中国充满疑问。还有其他网友想搞清楚味精啥时候进入中国。对此,碳百科收集了相关的攻略,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味精是现代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调味料。今天的中国,味精年产量已占全球需求量的60%以上,是名副其实的味精生产大国。然而,鲜有人知道的是,百年前的中国,国内味精市场却一度被日本品牌所垄断......那么,中国味精市场是什么时候回到中国人自己手上的?其间经历了怎样一番曲折与发展?这一粒粒小小的味精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20世纪初的中国,各类洋货品牌横行一时,在市场上大量倾销。那时的民族资本家,不少人心中怀有一种反抗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掠夺中华财富的使命感,立志要工业兴国、实业强国的不在少数。在这样的环境下,作为工业重镇的上海涌现出一批颇令国人骄傲的国产名牌,天厨味精厂生产的“佛手”牌味精就是其中之一。

由海派书画大师王一亭设计的天厨“佛手”牌味精包装盒

化工男闯入味精市场

天厨味精厂创始人吴蕴初,是江苏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区)人。他出身于一个清寒的塾师家庭,自十三岁起在乡间私塾读了两年书,十五岁进入培养洋务人才的“广方言馆”,学习一些洋文。一年后,因家境贫寒,辍学出来做小学教员养家。后来又设法进入“陆军部兵工厂专门学校”,学习化学。

天厨味精厂创始人吴蕴初

彼时的兵工学校偏重机械与化学两科,机械科注重钢铁制造,化学科注重火制造,课程由德国化学教员教授,尤其注重实验。在这样的环境下,吴蕴初打下了极为扎实的化学基础。由于家境不好,他常常需要在外兼职做些教学,以维持生计和补贴家用。靠着学校得来的奖学金和教书所得的“束脩”,吴蕴初刻苦学习、节俭度日,每月积下二十几块,几乎统统用来补贴家用,生活不可谓不艰难。

三年后,吴蕴初从兵工学校毕业,先在上海制造局实习一年,后来辗转于汉阳钢铁厂、汉阳兵工厂、汉口炽昌硝碱公司等处任职,靠着在化学上的一技之长养家糊口。1921年,吴蕴初三十一岁之时,他受邀来上海创设“炽昌新制胶厂”,任经理兼技师。既是与化学本职有关的工作,吴蕴初便欣然接受了。

1950年,吴蕴初参加上海市第二届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代表履历表(上海市档案馆藏)

在上海主持炽昌期间,吴蕴初一直念念不忘要振兴民族化工产业。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心从轻工业着手,再逐步发展壮大。

当时,国内的味精市场由日本产“美女”牌味之素垄断,他见日本产味之素在市场畅销,便花了四角小钱,从街上买了一瓶,带回家里化验,决心造出国产调味素,以和日本品牌一较高下。

味之素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早在1915年,日本化学家池田菊苗从海带中提取出谷氨酸钠,并开始大规模生产味之素,行销世界。日本人对配方严格保密,高筑技术壁垒,从而垄断了世界市场。但吴蕴初硬是凭借一个理工男坚韧不拔、刻苦钻研的精神,依靠简陋的酒精灯、试剂瓶等工具,白天上班,晚上做实验,成功研制出了不同于日本技术的、使用小麦粉提取的谷氨酸钠配方,可以随时投入生产。

日商“味之素”调味精粉广告

可当时的吴蕴初,虽然已经是化工厂的经理,但本质上还是个打工仔,没有多少本钱。技术有了,钱从哪里来呢?吴蕴初为此深感苦恼。但皇天不负有心人,机缘巧合,很快他就经人介绍,见到了彼时上海“宁波帮”(宁波籍商人的代称)巨商——张氏酱园的老板张逸云。

张逸云为张氏酱园的老板,旗下产业历经三代经营,有九大酱园、百余门市,身家极丰。张氏虽身在商海,却常以读书人自居,颇有风骨。当时的中国风雨飘摇,国势衰败,胸怀抱负的张逸云“一心想以新式工业为本走实业强国之路”,但却不得其法,和痴迷于化学研究、希望一展抱负却独缺资金的吴蕴初正是天作之合。两人一拍即合、相见恨晚,张氏当即拍板,出资5000元,吴氏以技术入股,合办一家工厂。

吴蕴初为天厨厂业务问题致张逸云的文件(上海市档案馆藏)

吴蕴初表示,日本的调味产品叫做“味之素”,我们的产品需要和他们区分开来,就叫做“味精”,有味中精品之意。张逸云深表赞同,又定商标为“佛手”,给工厂取名为“天厨”,取“天上庖厨”之意,天厨味精厂就此于1923年正式诞生。

积极营销夺回味精市场

天厨厂投产后,产量与日俱增,投放市场,很快就面临着“美女”牌味之素的直接竞争。吴蕴初敏锐地发现,天厨具备一个天然的优势,那就是彼时在爱国主义情感激荡之下国人对于国货的支持。著名工商业家刘鸿生在讲述自己创办的火柴厂打垮“凤凰牌”瑞典火柴和“猴牌”日本火柴的经历时,这样讲道:

“经过了一年多的斗争,国货火柴在市面上取得了优势......那时的爱国运动推动了这个企业的发展,因为当时每个人都愿意买国货”。

可见,国民的爱国主义热忱是民族实业家崛起的一大助力。“佛手”牌味精通过张氏酱园业的营销渠道打开市场,在上海主要路段狂打广告,大量使用了“完全国货” “国产之光”等宣传语,直接与“美女”打对垒。天厨厂所用的味精配方经过吴蕴初的不断改良,不仅品相优秀,味道鲜美,价格更比“美女”牌低廉。物美且价廉,又有“国货”身份加持,“美女”牌味之素自然节节败退。

天厨味精广告

市场被挤占,产品遭到积压,日方资本感到十分恼火。于是,他们通过日方领事馆向北洋农商部起诉,声称“味之素”的广告中有“调味精品”四字,天厨使用“味精”二字,属于剽窃与侵权行为,并以命令式的语气,要求将“味精”注册成他们的专用商标。

此事一出,舆论大哗。日方处理商业竞争之骄横跋扈,激起义愤。当时正逢五卅运动爆发,举国上下群情激愤,掀起了抵制日货的浪潮。吴蕴初敏锐地捕捉到时机,加大宣传,积极抗争。在这样的情况下,当局最终驳回了日本人的无理要求,将“味精”的专利权一并判归于吴蕴初。吴蕴初的“佛手”味精,经过这次“炒作”,也因祸得福,名声大振,销路更广。

1926至1927年间,天厨厂的“味精”制造法在英美法专利局均取得了专利。1928年,“为提倡国人从事于此项工业起见”,吴蕴初宣布放弃味精的国内专利,呼吁全国各地大量仿造生产。于是国产味精品牌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日货更无销售之机。到了1920年代后期,绝大部分中国市场上已难以见到日本产味之素的身影。

天厨味精外包装(上海市档案馆藏)

事实证明,只要有过硬的质量,中国人是不惮于甚至是乐于使用国货的。天厨对阵味之素的大胜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生活周刊》刊登的《创制味精的吴蕴初君》一文中曾经写道:

“......最初每年营业仅十万元,目今每年营业近三百万元......此每年三百万元的生意,实无异由【味之素】所掠夺中抢回来者......故记者常以为空口提倡国货无济于事,必国人中多能出其聪明才智,研究创制各种‘价廉物美’的代用品,始有实效可言”。

天厨味精当时的宣传画

从天厨厂到“天”字号四大企业

在击败“美女”牌味之素后,天厨厂得到了迅速发展。“佛手”牌味精在美国举办的“万国商品博览会”上,以其雅致的包装、优良的品质获得大奖,由此扩展了海外市场,产品行销世界。在抗战前一两年,天厨味精销往南洋和欧美各国的销量几乎达到全部销量的百分之七十。

1933年,天厨味精厂参加美国芝加哥世博会的参展证书(上海市档案馆藏)

但吴蕴初并未就此满足,他依然在不断地加深研究,力图提高味精的质量。此时吴蕴初已有了更大的计划,那就是以天厨为基础,扩大建立国产化工产业。他首先要做的,就是完成天厨产品原料的本地化生产。

由于制造味精所需的重要原料——盐酸,当时只能从国外进口,并且市面上大多盐酸,是用硫酸法制成,杂质过多,用于制造味精还需进一步提纯,并不合用。另外,盐酸也是现代工业极为重要的一项基础原料,对于发展国产基础工业具有重要价值。

在这样的境况下,吴蕴初决心要创办一个自营的盐酸厂,使用电化的方法来制造味精。这一想法再度得到张逸云的大力支持。经过一番积极筹备,天原电化厂于1930年正式成立。除去生产盐酸这一重要原料,天原电化厂还生产烧碱、漂白粉等。吴蕴初十分高兴,他希望“将来能将此本国自制的重要原料,供给本国各项工业之用,不必再乞怜于舶来品。”

张逸云就天原电化厂章程事和吴蕴初的往来文件(上海市档案馆藏)

天原厂的成立再度影响了日、英商人在中国市场的既得利益。为打击天原产品,外商一度压价倾销,日本漂白粉甚至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出售。面对压力,吴蕴初通过改进技术降低成本、降低包装费用等方式顽强抗争,最终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半年后,日、英商行不仅没能打垮天原,自己反而损失不小,只好放弃,天原厂取得了初步的胜利。

民国教科书《初中新化学》上的天原电化厂

天原厂成立后,吴蕴初又先后成立了天利氮气厂和天盛陶器厂,分别制作合成氨、硝酸和耐酸陶器。至1934年,天厨、天原、天利、天盛四大“天”字号企业已自成体系,为国产化学工业填补了大片空白。吴蕴初对此深感喜悦,自刻石印一枚,“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以示畅快之情。

一个民族实业家的赤子情怀

吴蕴初一生致力于实业救国、科学救国。他一向坚定地相信,“做一个中国人,总要对得起自己的国家”。在成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后,他终生都在为振兴民族工业而努力。1928年,吴蕴初筹办建立中华化工研究所,自任董事长,他表示:

“虽集数无多,能力有限,为小规模之研究,然而于有心振兴实业者,或亦不无小补矣”。

1932年,吴蕴初提议开展“天厨化学论文奖”评选活动,吸引向往化学研究的莘莘学子投稿,促进化学研究;又出资五万元,建立“清寒教育基金”,资助成绩优秀又家境贫寒的学生,著名科学家钱伟长就曾受过资助。

重庆大学校长张洪沅关于中华工业化学研究所研究经费一事致吴蕴初的文件(上海市档案馆藏)

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后,吴蕴初在强烈爱国心的驱动下,积极支持十九路军抗战,为前线提供了大批物资,又联合上海其他厂家,制造大量防毒面具准备提供给十九路军将士,以应对日本的毒气。1933年,又花了十二万元,购买全金属战斗机、教练机各一架,命名为“天厨”号,支援抗战,民族企业家拳拳爱国之心,由此可见一斑。

“天厨”号飞机

1945年,抗战胜利,同全国人民一样,吴蕴初也大为振奋。结合自己多年奋斗的经历,吴蕴初深刻地感受到,民族工商业只有在一个稳定、独立、民主、富强的国家里才有发展前途。既然抗战已经结束,他希望能够大展拳脚,放开手脚全力建设国产化工事业。

但内战很快爆发了。战乱再起,使吴氏的企业陷入重重困境,吴蕴初多方尝试,发现自己发展国产化工的宏图在当时的环境下难以实现。带着不甘与疑虑,他在1948年底取道香港,前往美国。

天厨上海工厂大门

1949年解放后,吴蕴初对于是否回国,颇有疑虑。上海解放后,他从美国打长途电话回来,询问情况。在得知自己在上海的天厨、天原、天利三厂一切运营正常后,深感庆幸。1950年10月,他从香港乘船到天津,转道前往北京。11月,他回到自己阔别已久的上海工厂,受到了厂里职工的热烈欢迎。在谈到发展内地工业时,他愉快地讲道:

“当我离开上海的时候,是一片混乱,正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候;现在一切全变了,变得生气蓬勃。这次我路过北京,在那里逗留了两个星期,所看到的全是令人振奋的事;与以前大不相同。过去我们不是没有计划,但计划却形成了八股文章。在重庆我们曾有许多打算,可是都行不通......现在只要你去干,什么都有希望。”

回到上海后,吴蕴初被任命了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人民委员、上海市工商联合会副主任委员等职务,继续积极为中国化工事业做贡献。1953年,吴蕴初的夫人吴仪因癌症不幸去世,吴蕴初深受打击,一病不起。住院期间,陈毅市长曾前往探望,要他好好养病,病好后继续发展中国的化工事业。然而吴蕴初最终没有战胜病魔,1953年10月,这位中国化工产业的先驱者永远闭上了双眼。

1950年10月上海市第二届第一次人民代表会议广播庆祝会,工商界代表吴蕴初讲话(上海市档案馆藏)

“天厨”今何在?

今天的中国依然是一个味精生产大国。至2019年,我国味精年产量已高达200多万吨,占全球需求量的60%以上。那么曾经的味精大王——天厨制造的“佛手”牌味精现况如何呢?

说来有趣,现在大家如果上网去搜索一下“天厨”或是“佛手”牌味精,能搜到三家不同的味精厂商,分别是:上海冠生园天厨调味品,重庆天厨天雁食品,香港天厨。每一家都称其前身为吴蕴初先生于1923年创立的老字号天厨厂,这是怎么回事呢?

1938年,吴蕴初关于天原电化厂设备内迁支援抗战的函(上海市档案馆藏)

原来,1937年,“七七事变”和“八一三事变”先后爆发,吴蕴初的上海工厂遭到日军轰炸,“南市各厂于炮火及掠劫中,尽毁为平地”。对此,吴蕴初并未灰心,而是积极奔走,组织将厂中设备运往内地,重建“天”字号企业,支援抗战。经过反复不懈的努力,吴蕴初将自己的产业分别搬到了四川和香港,而天厨厂则在重庆和香港都建立了分厂。

“乃于民国二十七年在香港九龙成立香港分厂,于民国二十九年在重庆成立四川分厂,从事制造......战后因港渝厂之设立,规模更非昔比,乃于总管理处之下分三个单位,名称为上海工厂,四川工厂,及香港工厂......沪渝港三厂生产之总和,则可超过战前产量百分之五十矣。”

当年位于重庆的天厨四川工厂全景

所以,无论是上海、重庆还是香港的“天厨”品牌,历史都可追溯至吴蕴初当年所创立的“天厨”厂。如今,这三家“天厨”企业,依旧将味精作为其主打生产经营范围,产品行销世界各地。其中,上海冠生园天厨调味品旗下的“佛手”商标,也被国家商务部列入了“中华老字号”品牌名录。从1923年诞生至今,即将走入百年历史的“天厨”品牌,不仅是一段中国民族实业发展历史的见证,也承载着一位民族实业家百折不挠的创业精神和精诚报国的赤子情怀。

本文地址: https://www.tanjiaoyicn.com/n/13121.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部分来源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或其他公众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联系我们

    93840186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baban38@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