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龙多少章里面(尼龙的尼)

最近有很多朋友都在问尼龙多少章里面这个问题。还有少部分人关心尼龙的尼。对此,碳百科收集了相关的内容,希望能为你解除疑惑。

十八 的确良尼龙袜自行车

的确良 尼龙袜 自行车,这是几种普通而又平常的东西,在今天的人看来,是非常寻常的东西,也是今天的人不屑一顾的东西。

而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就更不要说了)初直到八十年代,那可是非常稀缺,时髦,而又有一些奢侈的东西。

网络图片 花花绿绿的的确良

首先说一下的确良,其实的确良的名字是一个舶来品,的确良真名字叫涤纶,是化学合成纤维中的一种,它色泽鲜艳,有弹,耐腐蚀,不易变形,绝缘,挺括,易洗快干,不用烫,不褪色,最主要的是结实耐穿。

对于穿惯了粗布棉质衣服,以及老是一身灰黑颜色衣服的中国人来说,不亚于是一场衣服面料上的革命,也不能不说是在当时中国人穿衣视觉方面的一场巨大冲击。

的确良在那时候是进口产品,刚开始是从香港,广东那边进口来的。

相对于以前的棉质布料,而见证了上述优点的的确良,刚进口的时候,恰如其分是叫“的确靓”。

而“的确靓”是广东粤语的一种写法。

综合上述优点,它没有棉质布料那些易皱,褪色,不耐洗,不耐穿等等诸多缺点,它的确“靓”。

但那时候普遍人们对“靓”这个字,还不是十分熟悉,意思也不是十分明白。

刚时行开来的时候,我们当地都叫的确凉。而且,各种资料上也是写的的确凉。

我们那时候八十年代开贸易货栈进货的时候,开票就是写的的确凉。

但是,时间一长,人们又普遍感到的确凉除了有上述优点外,却是名不副实;名为的确凉,其实那玩意一点儿也不凉,的确凉纤维密度小,结实耐穿,但它不透气,穿在身上不贴身,冬天凉飕飕的不抵寒冷,而到了夏天,又因为不透气,不吸汗,遇热就贴在身上,闷得慌,一点儿也不凉快,于是人们就又将的确良称为的确良。

而的确良也确实良,除了弥补中国人以前一色灰暗服装面料的不足之处之外,它色泽鲜艳,靓丽多彩,又能在当时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的审美观,而最能体现的确良价值的是,在那“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特殊年代,的确良确实经久耐穿,结实实用,是一般棉质布料不能相比的。

再一,那时候购买的确良还不要布票。

因此,当时相对于棉质布料,的确良它高级,时髦,洋气,代表了当时服装面料上的鲜艳时尚。它,的确靓。

那时候,如果谁拥有一件,特别是军绿色的的确良衣服,那是非常时行,也就是用现在人的话来说,那是非常酷的,是非常值得炫耀的,不亚于现在的人们穿什么梦特娇、皮尔.卡丹之类的世界名服装。

记得那时候,的确良刚刚时行开的时候,我们当地供销社初次经销的时候,人们挤破了头,挤烂了供销社的栏柜前去购买。

后来,又采取分配政策,按人口,或者按单位,一个生产队多少人,一个生产队分配给一块或者两块的确良面料。

那时候为了能多让一些人们享受一下的确良,往往将的确良布料撕成一米,或者一米一,一块的面料,这个尺寸,一般人正好能够裁剪一条裤子。

那时候像我们生产队有几百人,分配下一两块的确良布,那又怎么分配哩!

那个难度是可想而知的,所以,为了公平,只有抓阄,也就是我们当地说的;抽弹弹。将一个生产队上百户人家,搓上百个纸弹弹,按程序依次抽取。

你说那时候,为了一块小小的的确良布料,要费多么大的事呀!

充分证明了的确良在当时的稀缺,珍贵。

也充分证明了的确良在当时人们心中的位置。

记得那时候,抽到的确良的人们,个个欣喜若狂,以至于惹得没有抽到的确良人们羡慕嫉妒恨。

它不亚于象现在有些城市的人们抽到了购买汽车号一样,也不亚于现在的人们像中了大奖似的。那个时候,还不是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的满足感还是比较容易达到的。

记得到了八二0四工地以后,也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初中期,的确良也还是非常稀缺的,那时候只有八七三部队的军人服务社偶尔有售,但是,他一般是卖给部队上的干部战士,以及部队军工家属,我们民兵团的人是买不到的,不过,当时我认识部队的不少朋友,有时候托他们还能够买一些。

不过世界上什么事情都不是绝对的,时过境迁,与时俱进,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各种服装面料,异彩纷呈,也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舒适度的要求,以及人们对于纯棉布料的回归,的确良逐步失去了当年的辉煌,成为了现在异彩纷呈服装面料中的普通一员。

不过不得不承认,的确良在当时物资匮乏的年代里,也确实风光了一阵子,创造了人类服装面料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笔,也确实是当时服装面料历史上的一次革命。

下来再简单说一下尼龙袜,尼龙袜在当时也属于一种比较稀缺新鲜的东西。那时候我们那里人们普遍穿的是一种粗棉线织的袜子(袜子我们汾阳土话叫,凉巴儿),它颜色单调,不美观,穿得不舒服,又不好洗,又不结实。

但就是那样,当时有的人还舍不得穿,在我们当地,那时候好多人为了怕花钱而节省,一年春夏秋冬都是采取三光政策,但此三光政策不是彼三光政策,而是三不穿政策。

那就是,上不穿内衣,脚上不穿袜子,中不穿裤衩,但那绝不是为了什么时髦,耍酷。而仅仅是为了省钱。

白天三光政策,通通不穿,到了晚上也是如此,湿裰子(湿裰子,我们当地土话,指裸体,一丝不挂),裸体睡觉,省钱,利落。

因此,也才有了我前面文章(草根春秋,第一章,第44节麻虎 歇后语)中间的一段,湿裰子撵麻虎(当地土话指一丝不挂裸体撵狼)胆大不害羞的有趣故事。

那时候时髦的尼龙袜

书归正传,那时候人们除了穿一些粗线袜子外,也有一些上年岁的人穿一些自己用白洋布缝制的袜子,厚厚的,非常保暖,但不透气,更不美观。

所以,当色彩靓丽,又有弹,穿着舒适,更重要的是结实耐穿的尼龙袜出现的时候,立马就赢得了人们的青睐,人们争前恐后的前去购买,以至于有时候洛阳纸贵,缺档断货。记得那时候我们那里的有些人,刚时行上来尼龙袜穿上的时候,为了显摆,在大冬天的时候,还要将棉裤脚挽起来,为的是让人们看到他穿的尼龙袜。

下来再说一下那时候的自行车。

那时候人人青睐的自行车

1790年,有个法国人名叫西夫拉克,他特别爱动脑筋。

有一天,他行走在巴黎的一条街道上,因为前一天下过雨,路上积了许多雨水,很不好走。突然,一辆四轮马车从身后滚滚而来,那条街比较狭窄,马车又很宽,西夫拉克躲来躲去幸而没有被车撞倒,还是被溅了一身泥巴和雨水。别人看见了,替他难过,还气得直骂,想喊那辆马车停下,讲理交涉。

西夫拉克却喃喃地说:“别喊了,别喊了,让他们去吧。”马车走远了,他还呆呆地站在路边。

他在想:路这么窄,行人又那么多,为什么不可以把马车的构造改一改呢应当把马车顺着切掉一半,四个车轮变成前后两个车轮……

他这样一想,回家就动手进行设计。经过反复试验,于1791年第一架代步的“木马轮”小车造出来了。

这辆小车有前后两个木质的车轮子,中间连着横梁,上面安了一个板凳,像一个玩具似的。由于车子还没有传动链条,靠骑车人双脚用力蹬地,小车才能慢慢地前进,而且车子上也无转向装置,只能直行,不会拐弯,出门骑一会儿就累得满身大汗。

刚刚出现的新东西总是不那么完善的。西夫拉克并不灰心,他继续想办法加以改进。可惜,不久后他就因病去世了。

1818年,在德国有个看林人名叫德莱斯,他每天从村东的这一片树林,走到村西的另一片树林,年年如此。

他想:如果人坐在车子上,走走停停,随心所欲,不是很潇洒吗?

德莱斯开始制作木轮车,样子跟西夫拉克的差不多。不过,在前轮上加了一个控制方向的车把子,可以改变前进的方向。但是骑车仍然要用两只脚,一下一下地蹬踩地面,才能推动车子向前滚动。

当德莱斯骑车出门试验的时候,一路上遭到不少人的嘲笑。尽管如此,他还是十分喜欢自己创作的这架“可爱的小马崽”。一次德莱斯在骑车闲逛时开过来一辆马车,车夫嘲笑他说他的车慢,于是他就和车夫说:“你信不信我的车比你的马车还快”。

于是他们两个打了个。路程是从村东到村西的一个来回,结果德莱斯比车夫整整快了1个多小时。

1840年,英格兰的铁匠麦克米伦,弄到了一辆破旧的“可爱的小马崽”。他在后轮的车轴上装上曲柄,再用连杆把曲柄和前面的脚蹬连接起来,并且前后轮都用铁制的,前轮大,后轮小。当骑车人踩动脚蹬,车子就会自行运动起来,向前跑去。这样一来,就使骑车人的双脚真正离开地面,以双脚的交替踩动变为轮子的滚动,大大地提高了行车速度。

1842年,麦克米伦骑上这种车,一天跑了20公里,由于不小心,踩车的速度过快,撞倒了路上的一个小女孩,因此而被警察抓住,并处以罚款。其罪名是野蛮骑车。

1861年,法国的米肖父子,原本职业是马车修理匠,他们在前轮上安装了能转动的脚蹬板;车子的鞍座架在前轮上面,这样除非骑车的技术特别高超,否则就抓不稳车把,会从车子上掉下来。他们把这辆两轮车冠以“自行车”的雅名,并于1867年在巴黎博览会上展出,让观众大开眼界。

1869年,英国的雷诺看了法国的自行车之后,觉得车子太笨重了,开始琢磨如何把自行车做得轻巧一些。他采用钢丝辐条来拉紧车圈作为车轮;同时,利用细钢棒来制成车架,车子的前轮较大,后轮较小。从而使自行车自身的重量减小一些。从西夫拉克开始,一直到雷诺,他们制作的5种型式的自行车都与现代自行车的差别较大。

真正具有现代形式的自行车是在1874年诞生的。

英国人罗松在这一年里,别出心裁地在自行车上装上了链条和链轮,用后轮的转动来推动车子前进。但仍然是前轮大,后轮小,看起来不够协调,不稳定。

1886年,英国的斯塔利,是一位机械工程师,从机械学,运动学的角度设计出了新的自行车样式,为自行车装上了前叉和车闸,前后轮的大小相同,以保持平衡,并用钢管制成了菱形车架,还首次使用了橡胶的车轮。

斯塔利不仅改进了自行车的结构,还改制了许多生产自行车部件用的机床,为自行车的大量生产推广应用开辟了宽阔的前景,因此他被后人称为“自行车之父”。斯塔利所设计的自行车车型与今天自行车的样子基本一致了。

1888年,爱尔兰的兽医邓洛普,从医治牛胃气膨胀中得到启示,他把家中花园里用来浇水的橡胶管粘成圆形,打足了气,装在自行车轮子上,前往参加骑自行车比赛,居然名列前茅,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充气轮胎是自行车发展史上一个划时代的创举,它增加了自行车的弹,不会因路面不平而震动;同时大大地提高了行车速度,减少了车轮与路面的摩擦力。这样,就根本上改变了自行车的骑行能,完善了自行车的使用功能。

如果能够拥有一辆锃明瓦亮的自行车,那就更能引来人们的羡慕嫉妒恨,那不亚于现在的人们拥有了一部小汽车。

同样是1888年,英国考文垂市的 约翰.k.斯达雷 生产出了第一辆现代自行车———“安全”自行车。其主要特点是采用菱形车架,使得车身有更高的刚度和强度,后轮用链条驱动,并通过前叉直接把握方向。

这就是最初的自行车。

后来经过了后人无数次的创新发展,慢慢地成为了现代的自行车,它集科学与环保实用于一身,是人类交通史上的革命。

而说道的自行车,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就更不能提了),那可就算得上奢侈品了。那时候如果能够拥有一辆锃明瓦亮的自行车,那就更能引来人们的羡慕嫉妒恨,那不亚于现在的人们拥有了一部小汽车。如果是上海产的凤凰,永久也或者是天津产的飞鸽自行车的话,那就更加是值得高兴炫耀的了,要知道,那时候人们不管干什么,多么远近一切行动,全凭11号,11号不知道现在的孩子们是否知道是怎么回事,11号就是两条腿的形象比喻,那时候人们形容两条腿步行走路,是11号汽车。比如说;“哎!今天你去汾阳城,怎么去呀!”

“咋去!坐11号汽车呗!”所以,那时候能拥有一辆自行车是非常奢侈的事情。

记得我们生产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搞副业生产的时候,曾经给太原某单位加工小平车木头上轴的时候,就是一个人用小平车装上几个平车上轴,开动11号汽车,去给人家送货。

一个人用小平车装上几个平车上轴,开动11号汽车,去给人家送货

听上了岁数的人说,更早一些时候,我们那里的人还加工芝麻香油,加工好以后,一个人挑上一百多斤香油,也是开动11号汽车,前往太原送去,要知道,太原市离我们村庄好像有250华里左右,你想一下,二百多里地,还要挑上一百多斤香油,那些艰苦是可想而知的。

到了八二0四工地以后,那时候自行车也还是十分稀缺奢侈的,好多人还是走路回家,刚到了工地上的时候,我担任民兵团的材料员,每天民兵团团部驻地,八七三部队采运科仓库,我们施工工地,三点一线,每天上午,下午至少两个来回,一天基本上就是走路就将近四十华里,每天都是开动11号汽车。

直到后来部队上发了个自行车指标,才拥有了一辆自己梦寐以求的自行车,一辆天津自行车二厂生产的红旗自行车。记得刚买回来的时候,我欣喜若狂,把那个自行车简直是当国宝一样,每天回来,都要用布将自行车擦得锃明瓦亮。

每每骑上自行车回到我们村里的时候,就会引起了人们的羡慕嫉妒,也会引来了一些年轻女孩子们爱慕的目光。

岁月如烟,时光荏苒,点点滴滴的陈年往事,往往回忆起来,还是那么清晰可见,虽然时间久远,但仍然是感叹万千。

本文地址: https://www.tanjiaoyicn.com/n/6084.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部分来源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或其他公众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联系我们

    93840186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baban38@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