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陈酒(茵陈酒是什么酒)

最近有很多热心观众都十分关心茵陈酒这个问题。还有其他网友想知道茵陈酒是什么酒。对此,碳百科整理了相关的攻略,希望能帮助到你。

提起万国博览会酒类金奖,很多人马上想到了茅台。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世博会的前身)上,茅台酒获得酒类金奖,其「怒掷酒瓶振国威」的品牌故事,被广为流传。但中国白酒最早在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奖的,并不是茅台,而是颐生酒。在1906年的意大利万国博览会上,颐生酒荣获金奖,是中国酒类第一块世博会金奖,比茅台酒的获奖要早上9年。南通颐生酒业有限公司原名「颐生酿造厂」,1894年由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晚清状元张謇创办,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颐生流传至今的酿酒工艺是中国传统酒文化发展的见证,在2011年入选“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被授予“中华老字号”称号。

颐生酒,也叫颐生茵陈酒,茵陈为半灌木状草本,植株有浓烈的香气。主根明显木质,早春二三月采摘的基生叶,嫩苗与幼叶入药,中药称“因陈”、“茵陈”或“绵茵陈”。本种还作青蒿(即黄花蒿A。 annua Linn)的代用品入药。幼嫩枝、叶可作菜蔬或酿制茵陈酒。

《本草拾遗》载,所谓茵陈,是“以其经冬不死,因旧根而生新芽”,而故曰名‘茵陈’,有清利湿热、祛疸退黄之功效。

色泽。颐生酒金黄润泽,犹如琥珀,用「玉碗盛来琥珀光」形容之好不为过。

口味。颐生酒口味独特,与其他白酒绝不相类。很多人第一次喝未必习惯,但习惯了却会发现其中别有一番滋味。

纯粮酒。颐生酒是纯粮酿造的粮食酒,主要原料是高粱、糯米、小麦、玉米等。生产的大曲主要原料是大麦、小麦和豌豆。

白酒与中草药相生相成。颐生酒以粘籽红高梁酿造的优质大曲酒为酒基,加入茵陈、佛手、红花、陈皮等十多种药草汁液,其色青黄透明,其味醇和爽净,清香绵柔,具有健脾胃、治风痰、舒筋骨、活血液的功效。

陈酿多年。颐生酒将酒香和草本的清香融汇,配制好的茵陈酒要贮存起来,使酒体的酯类芳香物质更丰富,待到一定时机方可入瓶,因此,每一瓶颐生茵陈酒都是传奇。

养生。颐生酒业将茵陈、藏红花、佛手等,入陶罐用优质大曲酒泡制。在泡制过程中,中草药中的活性成分逐渐析出,浸入大曲酒中,而一些不成熟的苦味物质逐渐挥发掉,启封的时候闻着是浓浓的药草清香,过滤出药渣,留下药液,再用同样封存起来同源的大曲酒勾兑,每一种药液的比例都是严格控制的,多一分则药性太盛少了酒味,少一分则不足以涵养身体。

中医养生博大精深,五行之间彼此相生相克,颐生茵陈酒对人体起到的是一个综合调节的作用,通经活血,排除毒素,调和气血,修复脏腑,使身体恢复精气,濡养元气。保护身体器官,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始终保持健康的状态。

在中医里没有细菌、病毒这样的名词,统统称为邪。邪分六种:风、寒、暑、湿、燥、火。六邪都可致病,以”湿“最令人讨厌。它若在,该病就是缠绵的,经久不愈型,比如脚气病、肝炎、瘟病等。有邪就有正,一物有一降,绵绵的茵陈,正好用以驱逐绵绵的湿气。

上海申博会期间,对外宣传的唯有二块国际金字牌,其一就是"颐生酒"世博会国际金奖,为2002月12月3日上海申博会成功添上了金光闪闪的色彩,"颐生"还先后获得"中国首届食品博览会"金奖等多种奖项。

1894年,张謇在家乡江苏海门市常乐镇状元街西侧创办了一个"颐生酿造公司",酿造颐生茵陈大曲酒。公司占地面积6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3万多平方米,其中张氏宅园古建筑1000多平方米,拥有老作坊式发酵池86只,其中颐生酒坊传承的发酵池18只,老窑储存容积上千立方米。

清末状元张謇

胡适这样评价张謇:“张季直先生在近代中国史上是一个很伟大的失败的英雄,这是谁都不能否认的。他独立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三十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

张謇[jiǎn](1853年7月1日~1926年8月24日),字季直,号啬庵,汉族,祖籍江苏常熟,生于江苏省海门市长乐镇(今海门市常乐镇)。清末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主张“实业救国”。中国棉纺织领域早期的开拓者,上海海洋大学创始人。

毛泽东曾说过:“讲到中国的民族工业,有两个人不能忘记: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讲到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这足见张謇对于中国近代轻工业的影响。

张謇创办中国第一所纺织专业学校,开中国纺织高等教育之先河;首次建立棉纺织原料供应基地,进行棉花改良和推广种植工作;以家乡为基地,努力进行发展近代纺织工业的实践,为中国民族纺织业的发展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一生创办了包括颐生酒厂在内的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被称为“状元实业家”。

张謇还是晚清时期立宪运动的领袖,曾主持发动了三次国会请愿运动。在辛亥革命之前,张謇一直是帝党成员,主张君主立宪。但是辛亥革命之后,他迅速地转向共和,剪掉辫子,日记换成阳历,并且受孙中山邀请担任实业总长。

作为前清状元和帝党成员,张謇在武昌起义刚刚打响的时候曾经找到当时的江苏总督,希望把革命镇压下去。这时他并不主张革命,因为革命代价太大。而他代表的是企业家,尤其是棉纺织业的立场——他们最需要的就是市场和社会的稳定。市场是他们的命根子,这时候,张謇对于国家的关心已经从效忠君王转移到对市场稳定的维护上来了。但很快社会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革命成为一种时尚。张謇是个有着清醒头脑的人,一旦看到趋势无法逆转,他务实的一面就出来了。他务实的态度就是:顺应共和,但并不完全接受革命,只是希望以和平方式尽早结束动荡,维护市场稳定。他务实的政治选择就是:第一,和孙中山见面,应孙之邀担任民国内阁实业总长;第二,选择支持拥有军权的实力派人物袁世凯。

他和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后的第一次会面,对于孙中山,张謇的评价是四个字:不知崖畔。“崖”即“边际”。这话的言下之意就是说,他觉得孙中山把事情想得太简单和浪漫,他不知道建设比革命更加困难,以为一革命,什么问题都解决了。

“而实际的情况是,当时政令都不能出南京,军饷都发不出来。”张謇是一个务实之人,他没有掩饰自己的想法,坦率地认为孙中山很难收拾局面,政府虽然成立了,但是很难长久维持。“这种情况下,他更愿意和实力派的现实人物袁世凯合作。

张謇离开了南京,北上加入了袁世凯的阵营。袁世凯将宣统帝逼下帝位时所颁发的《清帝逊位诏书》就是张謇草拟的。孙中山履行承诺,将临时大总统之位让给了袁世凯。国内政治似乎出现了升平景象,工商业开始复苏。张謇以为他所追求的统一与秩序指日可待,就返回南通经营企业,力行地方自治。

本文地址: https://www.tanjiaoyicn.com/n/22018.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部分来源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或其他公众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联系我们

    93840186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baban38@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