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边腐竹(三边腐竹与腐竹区别)

三边腐竹?最近有很多老铁都想得到回答。还有其他网友想搞清楚三边腐竹与腐竹区别。对此,碳百科整理了相关的教程,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煮豆作乳脂为酥

赖运胜


乡村是多彩的,尤其是在传统节日里,家家户户都会“种豆南山下,霜风老荚鲜。磨砻流玉乳,蒸煮结清泉”和“青苔,炙青蒲,烂蒸鹅鸭乃瓠壶。煮豆作乳脂为酥,高烧油烛斟蜜酒,贫家百物初何有”。乡村注定是食香的天下,也是豆腐飘香的时刻。白天,人们伴着馥郁浓浓的客家粄香在田间劳作,夜里人们伴着馥郁清清的豆香憩宿入眠。

何谓豆?黄豆,是大豆的别称(包括青豆、黑豆、紫豆和斑茶豆等),起源于我国北方,有5000年多年的栽培历史,并传播到南方及东南亚各国,18世纪传到了欧洲。有关栽培黄豆的最早文字《本草纲目》,就记载了神农氏在公元前2838年描述我国耕种黄豆作物的情况,且被当作最重要的豆科栽培作物,是五谷(水稻、大豆、小麦、大麦、粟)之一。黄豆属豆科大豆属一年生草本植物。

黄豆是人们最喜爱的食物之一。它不但可直接炒、煮、燉、焖着吃,而且还能加工成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餐桌上常见的美味佳肴。黄豆不仅味美,而且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被誉为“豆中之王”,千百年来被人们所喜爱。黄豆常用来做各种豆制品、榨豆油、炼豆酱;豆渣或磨成黄豆粉也常用于禽畜饲料。黄豆可加工成豆浆、豆腐、腐竹等。

在民间黄豆变成豆腐还有着一段美丽的传说故事:公元前164年西汉高祖刘邦之孙刘安,被封为淮南王,平时就雅好道学,欲求长生不老之术的刘安,不惜重金广招方术之士,其中就有较为出名的有苏非、李尚、田由等八人,号称“八公”。一次,刘安幽约八公相伴,登北山造炉炼丹求寿中,取山中三泉清冽之水磨制豆汁以培育丹苗,不料炼丹不成,却无意中使豆汁与盐卤化学反应,凝结成一块块白嫩、芳香、诱人的东西。经当地农夫尝食,竟然鲜味可口,于是取名叫“豆腐”。从此北山更名“八公山”,刘安也成了豆腐的老祖宗,后在八公山方圆数十里的村镇传播,并成了名副其实的“豆腐之乡”。宋明以后,豆腐文化广为流传,许多文人墨客也加入传播行列。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善食豆腐,元佑二年至元佑四年任杭州知府期间,曾亲自动手制作出东坡豆腐。南宋诗人陆游也在自编《渭南文集》中记载了豆腐菜的烹调。更有趣的是清代大臣宋荦关于康熙皇帝与豆腐的一段记载。时值康熙南巡苏州,皇帝新赐大臣的不是金玉奇玩,而是颇具人情味、乡土气的豆腐菜。

随着豆腐文化的传播,各地的人们依照自己的口味,不断发展和丰富着豆腐菜的制作方法。流传至今的就有四川的“口袋豆腐”“麻婆豆腐”;湖北的“荷包豆腐”、江浙的“煨冻豆腐”“镜豆腐”“鸡汁煮干丝”“霉豆腐”,以及以豆腐衣为原料的“腐乳糟大肠”等等。当豆腐菜走向遥远的边疆时,独特风味也就更为丰富多彩了。如东北的“素鸡豆腐”“蛤蜊杏仁豆腐”“梅云汤豆腐”,西南各省的“清蒸豆腐圆”“腊味螺豆腐”“冰糖螺豆腐”等等,并逐渐形成中国的水豆腐制品、半脱水豆腐制品、油炸豆腐制品、卤豆腐制品、熏豆腐制品、冷冻豆腐制品、干燥豆腐制品、发酵豆腐制品等八大系列。在这八类制品中,有安徽淮南的八公山嫩豆腐,广西的桂林白腐乳,浙江的绍兴腐乳,黑龙江的克东腐乳,广东的三边腐竹,北京的王致和臭豆腐,湖北武汉的臭干子等,均已成为名驰中外的豆腐精品。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豆腐制品系列和街头“豆腐馆”比比皆是。有煨、有煮、有煎、或炸、或溜、或拢丝、雕刻……等400余款造型逼真、色彩纷呈、鲜美异常、风味独具的豆腐菜。

正是豆腐问世的两千多年历史间,它同世间任何一件有价值的商品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一样,我国豆腐制作工艺的不断发展,豆腐制品种类的逐步繁多,豆腐菜肴的日益丰富,豆腐品尝的方法和感受,豆腐的精神和品质,林林总总,构成了独特的“中华豆腐文化”。她是美食文化中的一朵瑰丽的奇葩,是以中国豆腐为载体,以豆腐的独特品味、丰富营养、风格品质、蕴含哲理、历史渊源等为基础,由饮食渗透到人类精神领域的一种文化。在我国民间流传着许多丰富多彩的豆腐故事,通俗朴实的豆腐歌谣,富有哲理的豆腐谚语与幽默风趣的豆腐歇后语,这些劳动人民的口头作品,是豆腐文化的源头。据不完全统计,宋、元、明、清咏豆腐题材的古体诗就有20余种,现代人咏豆腐的旧体诗词和新诗也在百首以上。这些诗词文赋追溯了豆腐的源头,凭吊了豆腐的发明人,描述了豆腐的制作工艺,赞美了豆腐的优美质地,解释了豆腐蕴含的哲理,内容极为丰富。

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极喜食西坝豆腐,在杭州做官时,经常亲自动手制作美味豆腐菜,“东坡豆腐”的雅号流传至今。曾有诗曰:“煮豆作乳脂为酥,高烧油烛斟蜜酒”。南宋爱国诗翁陆游的“浊酒聚邻曲,偶来非宿期。拭盘推连展,洗釜煮黎祁”。在诗中,把豆腐作为美味佳肴招待亲朋好友,展现出一幅农家乐的景象。而元代郑允端《豆腐》一诗中“种豆南山下,霜风老荚鲜。磨砻流玉乳,蒸煮结清泉。色比土酥净,香逾石髓坚。味之有余美,五食勿与传。”从原料、豆腐的制作过程到成品都很齐全,极力赞美豆腐的色、香、味、美,并誉其为“五鼎食”。而以豆腐为题材的散文,则以宋代文学家杨万里《诚斋集》中《豆卢子柔传--豆腐》为最早,其文用拟人的手法把豆卢子的存在比作“豆腐身世”,色洁白粹美,味有古大羹玄酒之风,曾隐于滁山,以汉末出现,至后魏始有所闻,构思有趣。其次是元代的虞集的《豆腐三德颂》等,颂扬了豆腐的食用和医用的作用。

中国古人称赞豆腐有和有德。清代胡济苍的诗词“信知磨砺出精神,宵旰勤劳泄我真。最是清廉方正客,一生知己属贫人。”不写豆腐的软嫩味美,而写豆腐的藻雪精神,由磨砺而出,方正清廉,不流于世俗,赞美其风格高尚。爱吃豆腐的人往往能安贫乐道,和睦待人,而做豆腐的人也懂得友恭和乐,所谓“温软自经眼,盘中弥豆香。还将清白物,来对热心肠。”豆腐从另一个角度也烛照出了一些做人的哲理,正如有一首《中国娃》的歌词道“最爱吃的菜是那小葱拌豆腐,一青二白,清清白白做人不掺假”,这就是豆腐最鲜活明了的写照。

在我的家乡,过去都是用传统石磨加工豆腐。记得小的时候,能吃上豆腐算得上是一种美味的佳肴了。在我们那儿家家都种有黄豆,过年过节都要做豆腐。记得用石磨做豆腐的头一天就要把磨子、水缸、缸架、豆腐包洗干净。提前把黄豆去壳,并把黄豆用清水里浸泡一夜之后就可以开磨。推磨可是要力气的,在我们家乡磨豆腐是由一人或两人将绳子吊着的木勾推动石磨,那是大人们干的活。在我家都是父亲和我哥推磨,舀豆子的工作则一般由妈妈承包。偶尔我们小孩子也参与其中。在磨豆腐中,当石磨转三圈时就倒小半勺黄豆,不能多了也不能少。当带着水的黄豆从磨眼里进去,随着磨子的转动出来,白色的生豆汁就从磨缝里流出落入磨盘,再到下面的大盆里。然后把生豆汁一桶一桶提回家,在锅灶台的大锅上面架上H型锅架和竹篓,把生豆汁倒进布袋里,抓住袋口,反复挤压,让生豆汗落入大锅里,过滤的豆渣就留在布袋里了。待豆汁烧开后,就成了人们喜爱的豆浆了。这时,在屋外早已摆好大缸,支好长凳或架子,放上门板,盛装豆腐花的箱笼和盖板,压豆腐用的青石等。待豆汁沸腾,大人会及时揭开锅盖,吹散水蒸气,用一根竹筷或和竹棒在锅里一挑,便能捞出一张晶莹的薄膜,俗称豆腐油皮。之后迅速将煮沸的豆浆用桶装上倒入大水缸或大木桶里,往里面添加卤水或熟石膏粉水,人们称之为点浆。点浆是一项技术活,点少了,豆腐太稀,出的豆腐就少;点多了,豆腐太老,质硬味道差。所以会点浆的人,在乡下被视为能人,备受人们推崇。

我父亲在村里是个点浆能手,每到打豆腐时,不是被东家请,就是被西家叫,忙得不亦乐乎。点浆后,将缸盖盖上,十几分钟后,打开缸盖,半缸豆腐花便赫然眼前。白白的,嫩嫩的,微微泛点浅黄色,与刚蒸出锅的鸡蛋相仿,农家人称之为豆腐花(豆腐脑)。这时,孩子们早手捧瓷碗,围在缸边,那副馋劲,让大人心软,于是一人一碗。吃豆腐花可以加糖,也可以加盐,有的还加辣酱。搅拌一下,胡噜噜下肚,若吃得不过瘾,就要等下一缸了。每当家里做豆腐时,小时嘴馋的我,无不都要吃上一碗豆腐花才过瘾。随后大人就将豆腐花舀进笼格里,盖上盖板,压上青石。浆水透过纱布,涓涓而流。待过个把时辰豆腐就压好了,就搬开压石,掀起盖板和框格,揭开纱布,用刀横直规则地一划,一块块四方斗正的豆腐就出笼了。豆腐做好后,就用豆腐做原料,搓圆子,炸豆果,腌豆腐乳。

记得家里平时若做豆腐时,父亲母亲总会拿几个盘子各装上几块豆腐,让我给二叔、三叔和好邻居家送去,二叔、三叔或好邻居若是做了豆腐也会给我家送来几块尝鲜。我知道豆腐的烹调方法有多种多样,酿、焖、蒸、煲、炒,样样出色,但最有特色的还是酿豆腐。小时候,我最爱吃母亲做的客家酿豆腐。通常的做法是先把精选的瘦肉剁成肉泥,再将香葱(香葱头,或时令的春笋、冬笋等)切成末,香菇切成细丁;把香菇丁、葱头末(春笋、冬笋)加在肉泥里,加适量盐五、香粉等和成肉馅,再把肉馅用酿入豆腐里,用锅焖熟即成。每当母亲做豆腐菜时,小时的我都能多吃一大碗米饭呢!

如今,虽然石磨已经远离了人们的视线,但石磨曾经带给我们多少的温馨,浸透着多少浓浓的乡情,至今仍然铭记在心。每当人们看到豆腐,总会情不自禁地怀念起石磨,想起过去用石磨研磨出来的吃不腻的酿豆腐那道家乡菜;每当人们追随着传统节日的脚步,那厚重的传统文化底蕴,那温馨的家园氤氲,那难忘的煮豆作乳脂为酥的豆腐香,无不涌上每个人的心头,回味悠长。

作者简介:赖运胜,广东河源人。文学爱好者,在《中国文学》《海外文摘文学版》《散文诗》《燕山文学》《解放军报》《中国经济时报》《南方日报》《羊城晚报》等几十家刊物上发表作品40余万字。

(淮南市八公山区作家协会《八公山文学》)

2022年9月6日今日头条“八公山视界”发布

本文地址: https://www.tanjiaoyicn.com/n/21317.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部分来源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或其他公众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斜孵
    [灵光一闪]
  • 柯皖削
    豆腐文化节应该继续办
  • 琴罩帚
    欣赏佳作!写得好!精彩!运笔流畅!词意新颖!内容丰富多彩!情节生动有趣!展现了豆腐文化的精彩!好文章!分享了!支持点赞点赞![赞][赞][赞][玫瑰][玫瑰][玫瑰]

    联系我们

    93840186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baban38@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